【新唐人2005年1月9日訊】 新唐人電視台記者林丹,謝宗延報道)二零零四年一月十日, 英國廣播公司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江迅在為《亞洲周刊》撰寫的文章中, 披露了江澤民對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批評。文章說,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一位元元官員透露, 江澤民四月下旬, 給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甯寫了一封信, 指出《走向共和》有三點不妥: 一是, 該劇將西太后塑造成”女政治家”。 二是, 袁世凱被描寫成治世能臣;李鴻章被描寫成憂國憂民忍辱負重的忠臣。 三是,孫中山幾乎被演成小丑。表面看他是對《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有異議, 但有官員指出該劇影射江澤民“垂簾聽政”才是他發難的主要原因。中央電視台獲悉後, 緊急約請二十五位清史專家, 聯名上書胡錦濤, 坦陳《走向共和》基本符合歷史, 不存在扭曲和刻意編造。胡錦濤決定淡化處理, 要求中央電視台適當刪節,繼續播出, 待首輪播完後,暫時擱置。
【林丹】在今天的《透視中國》的《禁片賞析》欄目中, 我們請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作協安徽分會專業作家辛灝年先生,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 為我們分析一下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主要人物的塑造。
【辛灝年】《走向共和》這部歷史劇它真實 它真實在哪裡?它就真實在它非常客觀地表現了滿清王朝改革開放的歷程。 經濟改革,政治變法;推行新政,預備立憲兩大階段,四個內容,最後的結果是孫中山十次起義,開始為天下所棄,後來為天下所擁,人民越來越覺得只有用共和革命的方法推翻滿清王朝,才能夠真正的走向共和立憲的道路上去。《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把滿清一代有血有肉的改革開放,可歌可泣的共和革命完全真實的表現出來了。正因為它是真實的它才能夠具有如此憾人的力量。
有了歷史的真實就給藝術的真實帶來了基礎。《走向共和》在表現這個歷史過程的處理上孫中山、西太后、 李鴻章、康有為和袁世凱,這些歷史人物被它描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正是這些人物他們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社會背景出發,而形成了他們在劇中的矛盾衝突,命運和發展。而他們個人的命運和發展,又和真實的歷史變化相交相關。通過人物命運發展的線索,看到了整個清王朝改革開放的道路;通過人物性格的悲劇,看到了大清王朝改革開放的必然的悲劇命運。
這部電視劇在雕刻人物的過程當中,它即抓住了人物的主導面,同時它又抓住了人物的複雜面。比如說西太后這個人物,在過去的歷史書裡面都是把她形容成一個最壞最壞的女君主,一個反動統治者,可是在這部電視劇里,我們看到了一代女政治家的複雜的形象。想一想吧,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在三綱五常的中國,一個女人,一個太后,能夠掌權前後達四十八年,左右中國的歷史進程。能夠使得那個波瀾起伏,外患內憂,交相煎迫的中國,能夠維持那麼長的時間。儘管她有太多值得否定和批判的地方,可是恰恰是電視劇《走向共和》為我們展現了老太后這個女人另外一個生活面。她左右群臣的能力;她深刻的政治的手段和策略感。她在立憲問題上按照維護愛新覺羅江山的基本出發點出發,她知道不宣布立憲是不行的,真搞立憲也是不行的。左邊她是要做有爹有實權的立憲君主,右邊她是要抵制共和革命。這樣一些思想,這樣一些手段,這樣一些謀略,都出自這樣一個女人的手中。 當她逃跑八國聯軍的追擊的時候, 她也怕死,她並沒有大義凌然。可是當她能夠活着回去的時候,她卻以自強之心要求用新政來重新振作大清朝。 編導者們已經不是把人物典型化,已經不是把人物單一化,他們在人物的複雜的性格形象當中,尋求複雜性格和複雜社會環境的關係,將人物性格和環境的衝突引導到人物性格自身的發展,導演了一幕又一幕歷史的悲劇歷史的大劇。
【林丹】很多人認為袁世凱這個人物真是一念之差,否則他可能會成為中國的林肯。您對這個評價又什麼看法呢?
【辛灝年】袁世凱這個人物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他是繼李鴻章之後又一個改革開放的大臣。他在天津推展各種各樣的新政,引進各種各樣西方先進的經濟文明和物質文明。他能夠在天津大造一個有律師上堂的現代化的檢察和法院機關。可是他卻能在這個檢查和法院機關裡面,也大演一場包庇貪污腐敗的大戲。用最時髦,最文明的現代法制觀念,為最反動、最落後、最黑暗的專制制度遮羞。清王朝在走向改革開放的發展期的時候,他是一個叱差風雲的改革派大臣;清王朝在走向必然沒落期的時候,他是一個曾經被清王朝促退的一個重要的大臣;當清王朝遇到失敗的命運不可挽回的時候,又將他重新請出山來來挽救清王朝。可是他卻一邊派兵向南邊壓迫共和革命,一邊用他的兵諫的方式來逼迫清王朝退位。表面上成了造成中國共和的英雄,實際上埋藏着他未來復辟帝制的心機。
袁世凱的身上是有着幾千年君主思想的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台詞,在他的心裏面早就播下了帝制的種子。正是因為他是一個舊官僚,他的身上有着中國幾千年舊官僚、舊世人的那樣一種特性和脾性。所以在他一旦大權在手之後,雖然他曾經保證過永不使專制政體復行於中國,可是在電視劇裡面你可以看到,他能夠讓一千九百九十三名人民代表,沒有一個人不簽名地去恭戴他做復辟帝制的中華帝國的皇帝。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真正地、充分地表現了中山先生在電視劇里所說的那句話:舊體制裡面出來的舊官僚,他們對於革命;對於民主;對於共和的難以透闢理解的特性,和他們對於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的無限戀情。如果說《走向共和》這部片子它在題目上就是對整個走向共和中國人民歷史歷程的概括的話,那麼袁世凱的身上就代表了幾千年舊思想、舊文化所孕育出來的一個舊時代官員的必然的歷史命運。雖然這個歷史命運就是這樣的影響了中國的共和的進程,成為中國走向共和當中非常悲劇的一個部分,甚至於是悲劇的開頭。
【林丹】李鴻章這個人物在以往的教科書和文藝作品中都被描述成一個賣國賊的形象,在《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中塑造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形象,那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李鴻章呢?
【辛灝年】所謂對李鴻章看法的傳統性,實際上是歪曲了李鴻章的本相的,或者說歪曲了歷史的真實。想一想看吧,大清王朝五十年改革開放,李鴻章占其三分之二,如果沒有李鴻章很可能就沒有國門的打開;沒有李鴻章很可能就沒有那個時代的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經濟改革的出現。 李鴻章是確確實實的滿清王朝的改革派大臣。但是李鴻章的悲劇在於,就像《走向共和》電視劇裡面所說的那樣,他只能為清王朝的改革開放充當一個裱糊匠,當小風小雨吹來的時候,他就給它糊一糊、抹一抹、塗一塗,讓它表面上看的光鮮一點。 但是當真來了一場大風大雨的時候,這個老屋子就頂不住了。 所以如果說清王朝的改革開放並沒有成功的話, 那不能怪李鴻章;而是怪這個王朝的制度王朝的政治,不允許李鴻章真正地執行他的改革開放的雄才大略。 誠如他在電視劇裡面和榮祿所講的那樣,“我其實能做什麼呢?我什麼也做不成。” 他對於滿清王朝的必然失敗的命運心裏面是非常清楚的。
從另外一面來說, 大家更記得的是他是一個賣國賊。 可是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叫:弱國無外交。當時中國處在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沒落的歷史階段,東方列強西方列強北邊的列強都在欺負凌辱和企圖瓜分中國。 在這樣一個狀況下,有了李中堂在和敵人進行賠款和談的時候,他可以使原來賠十億的款項變成賠四億五千萬兩,比如說《馬關條約》。他可以使得在《辛丑合約》的談判當中不讓中國的老太后按照洋人的要求被處死, 維持了起碼的國格。有這麼一個人,他以“以夷制夷”的辦法為一個弱國減弱了它的損失,甚至延續了這個王朝的命運,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是賣國的嗎?就像今天,我們可以說下台的朱熔基總理是非常能幹的, 為什麼他不能給今天的中國帶來一片更加改革開放的光明前程呢?那是因為中囯共產黨的共産專制制度, 和這個制度所推行的維護專制政權的改良,不允許任何一個能臣干將真正充分發揮才能。 這也就是伊藤博文所說的,他才不如李鴻章,可是他生逢其國;李鴻章才高於他,卻生不逢國。 所以伊藤博文成了日本的一代名宰相,而李鴻章明明可以做一代名宰相,卻做成了一個被後人辱罵不休的賣國賊。 就像電視劇裡面所表現的那樣,要去談判之前他對自己自嘲地說:你又要去賣國了。 對於這樣一個人物來講,我以為不應該再按照今天的教科書上的觀點,傳統地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而且也不存在是平反的問題,不過是還原真相罷了。
【林丹】看過這部電視連續劇的人都對孫中山這個人物的塑造有一些看法,大家都普遍認為這跟我們心目中偉人的形象相去甚遠,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辛灝年】五十多年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領袖的形象已經給了我們傳統的形象,因此乍一看來被人們肯定和尊崇的孫中山先生好像不具有領袖的素質,缺少那種儒雅的風度。大家恰恰忘記了中山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他所從事的革命是貧民革命,他自己就是一個貧民革命家。中山先生十三歲就到夏威夷去讀書,他是在西方的教育下長大的。 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已經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了。在那樣一個國家裡面,領袖和人民之間的差別不像中國歷代王朝君主和人民差別那麼大,更不像今天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和人民之間的差別那麼大。
中山先生的革命是一個十分艱難和艱苦的革命,他連喝一杯咖啡都沒有錢付帳還要賒賬,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具有那種所謂的領袖的作派呢。也正像電視劇裡面楊度對他的評價:他不是以領袖號召人民的,他以一個誠字來凝聚人心,以一個公字來號召天下,因此在思想理念正確的情況下,在人格偉岸的情況下,人民是不會計較他自己領袖是不是像一個領袖,而是實際上他是不是一個領袖。 我想孫中山先生在《走向共和》裡面的魅力就在於他比較真實的表現了一個貧民革命家的形象, 他才真正具有一個真正的共和革命家的風采。
【辛灝年】從藝術欣賞的角度我想值得說一點,五十多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的所謂美學的影響下,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統治下,中囯共產黨是用思想來占領文藝,用概念來管制創作。用一句文藝界的行話來說,共產黨文藝政策的理論根據就是:形象表現一般,形象表現生活。說白了就是要用作家所創作的人物形象來證明共産制度的正確性;毛澤東思想正確性;馬列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和中囯共產黨統治的正確性。 把文藝確確實實變成了中共專制統治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文藝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文藝界是有很大的進步的,起碼完全寫假的作品已經不太能夠存在了。《走向共和》好就好在在二十多年的文藝的發展和突破當中,在中國的一代又一代改革開放時期的作家,企圖從生活出發;從真實出發;從人物本身出發;從複雜的人物形象創造出發;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終於出現了這樣一部史詩電視劇。
《走向共和》好在從文藝欣賞的角度,在文藝創作的視點上徹底地推倒了,用形象來證明思想這樣一條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死胡同。用複雜的、豐滿的人物的性格形象,來概括清王朝的改革開放,孫中山倡導共和革命,和辛亥之後反覆辟的偉大歷史史實。也就是說形象已經不是對一個思想的證明,已經不是對一個概念的證明,已經不是在證明統治者的正確性,而是在證明歷史生活是怎樣走過來的,概括這個生活發展的軌跡,預示着生活將繼續如何發展。它把歷史生活和現實生活統統的攏到自己性格形象的內在之中,用藝術的方式,用人物的性格及其發展;用人物性格發展所帶來的人物的命運;用人物命運和人物環境的關系所表現的兩代改革開放的有血有淚的社會歷史生活,從而使得這部電視劇具有了對於歷史和當代中國生活的認識高度。 我們從這部電視劇里已經看到思想,生活和藝術是怎樣血乳交融的融合在一起的。在這部電視劇裡面我們通過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物和歷史的真實關係;我們通過這部電視劇對於形象的藝術表現,揭示了中國人民走向共和的必然方向及其艱難的歷程。在藝術的氛圍之下,在形象的活生生的表現之中,我們體驗了歷史,認識了生活。
【林丹】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出現以及被禁播, 引起了人們對 “共和” 的思考, 我們的國家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國嗎? 我們是否在走向共和? 在下次《透視中國》的節目中, 辛灝年先生將繼續與我們探討,請您注意收看。
2005-01-09 0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