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5年1月9日讯】 新唐人电视台记者林丹,谢宗延报道)二零零四年一月十日, 英国广播公司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在为《亚洲周刊》撰写的文章中, 披露了江泽民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批评。文章说,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位元元官员透露, 江泽民四月下旬, 给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甯写了一封信, 指出《走向共和》有三点不妥: 一是, 该剧将西太后塑造成”女政治家”。 二是, 袁世凯被描写成治世能臣;李鸿章被描写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 三是,孙中山几乎被演成小丑。表面看他是对《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有异议, 但有官员指出该剧影射江泽民“垂簾听政”才是他发难的主要原因。中央电视台获悉后, 紧急约请二十五位清史专家, 联名上书胡锦涛, 坦陈《走向共和》基本符合历史, 不存在扭曲和刻意编造。胡锦涛决定淡化处理, 要求中央电视台适当删节,继续播出, 待首轮播完后,暂时搁置。
【林丹】在今天的《透视中国》的《禁片赏析》栏目中, 我们请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专业作家辛灏年先生,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 为我们分析一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主要人物的塑造。
【辛灏年】《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它真实 它真实在哪里?它就真实在它非常客观地表现了满清王朝改革开放的历程。 经济改革,政治变法;推行新政,预备立宪两大阶段,四个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孙中山十次起义,开始为天下所弃,后来为天下所拥,人民越来越觉得只有用共和革命的方法推翻满清王朝,才能够真正的走向共和立宪的道路上去。《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把满清一代有血有肉的改革开放,可歌可泣的共和革命完全真实的表现出来了。正因为它是真实的它才能够具有如此憾人的力量。
有了历史的真实就给艺术的真实带来了基础。《走向共和》在表现这个历史过程的处理上孙中山、西太后、 李鸿章、康有为和袁世凯,这些历史人物被它描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是这些人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思想社会背景出发,而形成了他们在剧中的矛盾冲突,命运和发展。而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发展,又和真实的历史变化相交相关。通过人物命运发展的线索,看到了整个清王朝改革开放的道路;通过人物性格的悲剧,看到了大清王朝改革开放的必然的悲剧命运。
这部电视剧在雕刻人物的过程当中,它即抓住了人物的主导面,同时它又抓住了人物的复杂面。比如说西太后这个人物,在过去的历史书里面都是把她形容成一个最坏最坏的女君主,一个反动统治者,可是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了一代女政治家的复杂的形象。想一想吧,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在三纲五常的中国,一个女人,一个太后,能够掌权前后达四十八年,左右中国的历史進程。能够使得那个波澜起伏,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中国,能够维持那么长的时间。尽管她有太多值得否定和批判的地方,可是恰恰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为我们展现了老太后这个女人另外一个生活面。她左右群臣的能力;她深刻的政治的手段和策略感。她在立宪问题上按照维护爱新觉罗江山的基本出发点出发,她知道不宣布立宪是不行的,真搞立宪也是不行的。左边她是要做有爹有实权的立宪君主,右边她是要抵制共和革命。这样一些思想,这样一些手段,这样一些谋略,都出自这样一个女人的手中。 当她逃跑八国联军的追击的时候, 她也怕死,她并没有大义凌然。可是当她能够活着回去的时候,她却以自强之心要求用新政来重新振作大清朝。 编导者们已经不是把人物典型化,已经不是把人物单一化,他们在人物的复杂的性格形象当中,寻求复杂性格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关系,将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冲突引导到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历史的悲剧历史的大剧。
【林丹】很多人认为袁世凯这个人物真是一念之差,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中国的林肯。您对这个评价又什么看法呢?
【辛灏年】袁世凯这个人物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是继李鸿章之后又一个改革开放的大臣。他在天津推展各种各样的新政,引進各种各样西方先進的经济文明和物质文明。他能够在天津大造一个有律师上堂的现代化的检察和法院机关。可是他却能在这个检查和法院机关里面,也大演一场包庇贪污腐败的大戏。用最时髦,最文明的现代法制观念,为最反动、最落后、最黑暗的专制制度遮羞。清王朝在走向改革开放的发展期的时候,他是一个叱差风云的改革派大臣;清王朝在走向必然没落期的时候,他是一个曾经被清王朝促退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当清王朝遇到失败的命运不可挽回的时候,又将他重新请出山来来挽救清王朝。可是他却一边派兵向南边压迫共和革命,一边用他的兵谏的方式来逼迫清王朝退位。表面上成了造成中国共和的英雄,实际上埋藏着他未来复辟帝制的心机。
袁世凯的身上是有着几千年君主思想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台词,在他的心里面早就播下了帝制的种子。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旧官僚,他的身上有着中国几千年旧官僚、旧世人的那样一种特性和脾性。所以在他一旦大权在手之后,虽然他曾经保证过永不使专制政体复行于中国,可是在电视剧里面你可以看到,他能够让一千九百九十三名人民代表,没有一个人不签名地去恭戴他做复辟帝制的中华帝国的皇帝。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真正地、充分地表现了中山先生在电视剧里所说的那句话:旧体制里面出来的旧官僚,他们对于革命;对于民主;对于共和的难以透辟理解的特性,和他们对于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的无限恋情。如果说《走向共和》这部片子它在题目上就是对整个走向共和中国人民历史历程的概括的话,那么袁世凯的身上就代表了几千年旧思想、旧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个旧时代官员的必然的历史命运。虽然这个历史命运就是这样的影响了中国的共和的進程,成为中国走向共和当中非常悲剧的一个部分,甚至于是悲剧的开头。
【林丹】李鸿章这个人物在以往的教科书和文艺作品中都被描述成一个卖国贼的形象,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塑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象,那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李鸿章呢?
【辛灏年】所谓对李鸿章看法的传统性,实际上是歪曲了李鸿章的本相的,或者说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想一想看吧,大清王朝五十年改革开放,李鸿章占其三分之二,如果没有李鸿章很可能就没有国门的打开;没有李鸿章很可能就没有那个时代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经济改革的出现。 李鸿章是确确实实的满清王朝的改革派大臣。但是李鸿章的悲剧在于,就像《走向共和》电视剧里面所说的那样,他只能为清王朝的改革开放充当一个裱糊匠,当小风小雨吹来的时候,他就给它糊一糊、抹一抹、涂一涂,让它表面上看的光鲜一点。 但是当真来了一场大风大雨的时候,这个老屋子就顶不住了。 所以如果说清王朝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成功的话, 那不能怪李鸿章;而是怪这个王朝的制度王朝的政治,不允许李鸿章真正地执行他的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 诚如他在电视剧里面和荣禄所讲的那样,“我其实能做什么呢?我什么也做不成。” 他对于满清王朝的必然失败的命运心里面是非常清楚的。
从另外一面来说, 大家更记得的是他是一个卖国贼。 可是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叫:弱国无外交。当时中国处在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没落的历史阶段,东方列强西方列强北边的列强都在欺负凌辱和企图瓜分中国。 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有了李中堂在和敌人進行赔款和谈的时候,他可以使原来赔十亿的款项变成赔四亿五千万两,比如说《马关条约》。他可以使得在《辛丑合约》的谈判当中不让中国的老太后按照洋人的要求被处死, 维持了起码的国格。有这么一个人,他以“以夷制夷”的办法为一个弱国减弱了它的损失,甚至延续了这个王朝的命运,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卖国的吗?就像今天,我们可以说下台的朱熔基总理是非常能干的, 为什么他不能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一片更加改革开放的光明前程呢?那是因为中囯共产党的共産专制制度, 和这个制度所推行的维护专制政权的改良,不允许任何一个能臣干将真正充分发挥才能。 这也就是伊藤博文所说的,他才不如李鸿章,可是他生逢其国;李鸿章才高于他,却生不逢国。 所以伊藤博文成了日本的一代名宰相,而李鸿章明明可以做一代名宰相,却做成了一个被后人辱骂不休的卖国贼。 就像电视剧里面所表现的那样,要去谈判之前他对自己自嘲地说:你又要去卖国了。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来讲,我以为不应该再按照今天的教科书上的观点,传统地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而且也不存在是平反的问题,不过是还原真相罢了。
【林丹】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人都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塑造有一些看法,大家都普遍认为这跟我们心目中伟人的形象相去甚远,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辛灏年】五十多年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领袖的形象已经给了我们传统的形象,因此乍一看来被人们肯定和尊崇的孙中山先生好像不具有领袖的素质,缺少那种儒雅的风度。大家恰恰忘记了中山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他所从事的革命是贫民革命,他自己就是一个贫民革命家。中山先生十三岁就到夏威夷去读书,他是在西方的教育下长大的。 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已经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了。在那样一个国家里面,领袖和人民之间的差别不像中国历代王朝君主和人民差别那么大,更不像今天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人民之间的差别那么大。
中山先生的革命是一个十分艰难和艰苦的革命,他连喝一杯咖啡都没有钱付帐还要赊账,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具有那种所谓的领袖的作派呢。也正像电视剧里面杨度对他的评价:他不是以领袖号召人民的,他以一个诚字来凝聚人心,以一个公字来号召天下,因此在思想理念正确的情况下,在人格伟岸的情况下,人民是不会计较他自己领袖是不是像一个领袖,而是实际上他是不是一个领袖。 我想孙中山先生在《走向共和》里面的魅力就在于他比较真实的表现了一个贫民革命家的形象, 他才真正具有一个真正的共和革命家的风采。
【辛灏年】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我想值得说一点,五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美学的影响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统治下,中囯共产党是用思想来占领文艺,用概念来管制创作。用一句文艺界的行话来说,共产党文艺政策的理论根据就是:形象表现一般,形象表现生活。说白了就是要用作家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来证明共産制度的正确性;毛泽东思想正确性;马列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中囯共产党统治的正确性。 把文艺确确实实变成了中共专制统治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文艺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文艺界是有很大的進步的,起码完全写假的作品已经不太能够存在了。《走向共和》好就好在在二十多年的文艺的发展和突破当中,在中国的一代又一代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家,企图从生活出发;从真实出发;从人物本身出发;从复杂的人物形象创造出发;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终于出现了这样一部史诗电视剧。
《走向共和》好在从文艺欣赏的角度,在文艺创作的视点上彻底地推倒了,用形象来证明思想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死胡同。用复杂的、丰满的人物的性格形象,来概括清王朝的改革开放,孙中山倡导共和革命,和辛亥之后反复辟的伟大历史史实。也就是说形象已经不是对一个思想的证明,已经不是对一个概念的证明,已经不是在证明统治者的正确性,而是在证明历史生活是怎样走过来的,概括这个生活发展的轨迹,预示着生活将继续如何发展。它把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统统的拢到自己性格形象的内在之中,用艺术的方式,用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用人物性格发展所带来的人物的命运;用人物命运和人物环境的关系所表现的两代改革开放的有血有泪的社会历史生活,从而使得这部电视剧具有了对于历史和当代中国生活的认识高度。 我们从这部电视剧里已经看到思想,生活和艺术是怎样血乳交融的融合在一起的。在这部电视剧里面我们通过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物和历史的真实关系;我们通过这部电视剧对于形象的艺术表现,揭示了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必然方向及其艰难的历程。在艺术的氛围之下,在形象的活生生的表现之中,我们体验了历史,认识了生活。
【林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出现以及被禁播, 引起了人们对 “共和” 的思考, 我们的国家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国吗? 我们是否在走向共和? 在下次《透视中国》的节目中, 辛灏年先生将继续与我们探讨,请您注意收看。
2005-01-09 0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