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马克思成魔之路》一文,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的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诗体剧《浮士德》,其中一个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叫靡非斯特的重要人物,与马克思仿若孪生兄弟。难道一百多年前的歌德通过其作品在向后人预示着什么?不妨先来一探究竟。
《浮士德》开篇即讲道:一天,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与上帝打了个关于人间占星师浮士德的赌。上帝认为,浮士德不管受到任何引诱,不管如何堕落,他终归会心向上帝;而靡非斯特则表示,只要上帝放手让其自由行事,则浮士德一定会被引诱,并堕落到永远与魔鬼为伍。于是,上帝答应了将浮士德交予他。
兴冲冲的靡非斯特从天上来到凡尘,一心想把浮士德引向堕落。而此时年过半百、深觉自己一事无成的浮士德正坐在书斋中痛苦地思索。他一直渴望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但却始终没有成功。因此,他想到了死。就在他准备饮下毒酒之际,教堂响起了复活节的钟声。钟声唤起了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
不过,在浮士德的心中,始终交织着两种意念: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强烈地要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此时变成了书生的靡非斯特出现在浮士德的面前,告诉他:“我就是否定的精神,‘恶’是我的本质。我要与自然的权威抗衡,要毁灭一切,包括人类。”
于是,浮士德向靡非斯特诉说尘世生活束缚的痛苦,他宁愿死也不愿过这种安贫守分、无所作为的生活;但是,死也要死得痛快,或者战死沙场,或者狂舞之后倒进姑娘的怀抱。靡非斯特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提出与他签订这样的契约: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魔鬼所有,来生便做魔鬼的仆人。不相信来生的浮士德毫不犹豫地签订了这个契约。
随即,靡非斯特将黑色的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开始了四海的云游。
首先,他们来到了莱比锡的一家地下酒店,靡非斯特让浮士德与一群大学生们纵情饮酒作乐,但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于离开。之后,靡非斯特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
靡非斯特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让他为镜子中显现的美女发狂;同时还让他喝下魔女的药汤,使其变成了青春少年。重新焕发青春的浮士德爱上了纯洁少女玛格丽特,并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俘获了她的心。为了能在家中享受爱情的欢乐,玛格丽特接受了浮士德的计谋:用安眠药让母亲沉睡,但谁知用得过多,母亲竟一睡不醒,离开了人世。玛格丽特悲痛欲绝,只有以悲痛和忏悔的心情祈求圣母把她从死亡和耻辱中拯救出来。
玛格丽特的丑闻传遍了整个市镇,他的哥哥华仑亭听说后,非常愤怒,并向浮士德挑战。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杀死了华仑亭。玛格丽特彻底崩溃了,并拒绝了浮士德将其救出的请求。浮士德非常伤心,但在靡非斯特给他身上撒上迷魂川的水后,他忘记了一切罪孽,再次开始寻欢作乐。
在靡非斯特的安排下,浮士德受到了皇帝的礼遇,在幻术中拥有了世上最美的海伦,但终究还是抱憾收场。最后,浮士德以法力将沼泽化为良田,造福百姓,他的内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时魔鬼靡非斯特认定浮士德已输掉了他们之间的赌注,因此决定将其灵魂带走。正在这时,天使们抢走了浮士德的灵魂,并飞回天堂。天使们所持的理由是:虽然魔鬼在人间的打赌打赢了(浮士德找到了永恒的快乐),可是在天上的打赌却打输了(浮士德最终是心向上帝,以行善为乐)。
同《浮士德》中的魔鬼靡非斯特一样,信奉撒旦教的马克思喜欢重复靡非斯特的话“一切存在都应该被毁灭”,并发出了“渴望向上帝复仇”的声音,而这复仇的行动正是通过毁灭上帝的子民――人类来实现,其梦想皆通过其作品和书信表露无遗。拥有毁灭人类这一共同目标的马克思和魔鬼靡非斯特,此时已是合二为一。马克思成为了魔鬼在人间的代言人。
如何毁灭人类而又不被人觉察?于是,马克思炮制了一套迷惑人类的理论,貌似合理,其实却漏洞百出;更为可怕的是,这套理论不仅否定神明的存在,虚构人间所谓的美景,而且还鼓吹暴力、斗争;此外,马克思还身体力行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心向魔鬼。其目的就是最终将人类变成魔鬼的臣民,从而走向毁灭。
如马克思所梦想的那样,在其死后的几十年中,在其精美的包装下,看不透其实质的人们纷纷坠入其陷阱;迄今,全球因信奉共产主义而致非正常死亡的人类已超一亿。而且,其邪恶的理论从西方刮到了东方,并在神州大地上发芽生根,从此荼毒生灵至今不绝。它让几千年相信神佛的中国人从此无法无天,远离神佛的教诲,进而纵情享乐,道德沦丧,并让自己的灵魂与魔鬼渐行渐进。人类果真快走到了毁灭的边缘。
但是正如《浮士德》中的上帝所言:浮士德不管受到任何引诱,不管如何堕落,他终归会心向上帝,因为他的内心还有对善的向往。而如今,对于深受马克思和共产党毒害的中国人,慈悲的神佛也正在网开一面,以各种方式让人们认清其危害,并指明了摆脱被毁灭的命运;这是因为神佛相信还有很多人的内心还存有善念。既如此,我们有何理由拒绝心向神佛?有谁不希冀一个光明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