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喜欢谈“人生的点连成线”的理论。这里的点,就是人生的转折点,数学上的拐点。如果将乔布斯的人生按照这种理论来归类和分析,那么,这第二个“点”,就应该是他在被领养之后,在心灵深处所留下的那份无法磨灭的创伤了。就是这份心灵磨练,既让他受到伤害,也打磨了他独特的个性和行事风格。
在早期,对于乔布斯后来人生影响巨大的,一个是那个“被遗弃和被选择”的纠结,一个就是他养父母给予的生活环境,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乔布斯的养母对他钟爱有加,养父则喜欢带着儿子,在干活时让他跟着。
在乔布斯很小时,母亲就给他念书,教他识字。在美国的蓝领阶层,能够这样做的父母亲,确实是不多见。这也算是乔布斯的好运之一吧。比较早开始的文化启蒙,对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起了积极作用。母亲从将他领进门时,就念念不忘要让儿子上大学的事,很早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
至于为什么必须上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就是那么重要,对于生活在她周围的人而言,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在那里生活的人,很少有人得益于教育!
五岁之后,考虑到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得有个好点的学区,他们搬家了,在一个新区买了栋条件比较优越点的房子。那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三个住地。
知道自己被领养,即使对于普通的美国孩子,在心灵深处也时不时有种被伤害的感觉: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要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值得父母疼爱?
这样的情结,一次次的让乔布斯伤感。即使是和他同父同母的亲生妹妹,在父亲离开之后,一直跟随母亲长大的她,都被伤害的很重,更何况是被父母同时遗弃的他!
乔布斯在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在六、七岁时的一天,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他和邻居家的小女孩坐着,讲自己被领养的事。
在此之前,乔布斯并没有将被领养当件严肃的事来看。这一次,他却被那个细心女孩的问话给震惊了:这是不是说,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
几十年之后,他还一直记得:我当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我快速的跑回家,对着父母亲大声哭喊:为什么父母不要我?!。
他的养母看着他的眼睛,缓慢、认真的重复着对他说:事情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你是我们专门挑来的。
站在一旁的保罗也重复着类似的语句。
在美国,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喜欢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你与众不同,你是独特的,唯一的。
这样的教育有好也有坏!好的是,短期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心智不是很成熟的孩子,是个好的鼓励。孩子是很在乎来自父母爱的。这种对孩子特殊性的强调,增加了孩子被爱的感觉。
问题在于,不少的孩子信以为真,而且还有某种依赖感。等到长大之后,则因此而缺少适应能力,无法理解在竞争面前,为何自己突然变得“不特别”和“不与众不同”。
再者,美国学校还喜欢灌输:读书和做事,为的是开心而非竞争取胜,也不应有竞争。结果,也让很多孩子在后来的社会竞争面前难以适从。
不过,也是这种教育的普及,强化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弱化了相互之间必须扼杀的狼文化意识!怎么样平衡两者,就是很多人在思考和实验的议题。
“被遗弃、被选择、很特别”,这三组在美国家庭重复率很高的词汇,对于乔布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期望靠几句话语,来彻底消除乔布斯内心深处的被伤害感,对于如此聪明的孩子,当然是不可能的。
很长时间,为什么自己会被遗弃?为什么他们当初要遗弃自己?就是乔布斯心中的一个大结。也是他后来追求完美,想证明自己就是完美的,那种潜意识的重要力量来源。
有一位长期和乔布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这样评价说:一出生就被遗弃这个事,给他留下了伤疤。他想完全掌控自己制造的每样东西的那种强烈欲望,就来源于他的性格以及刚出生就被抛弃这件事。
另一位同事则说:他想控制外界环境,而且他把自己的产品看做是自己意志力的一种延伸。他跟我讲了很多次,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和这件事对他造成的伤害。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他遵循一套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他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个与他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在他23岁时,他也做了他父母亲当年做的同样的事:未婚但有了自己的孩子,随后又毫不犹豫地遗弃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乔布斯的行为,他第一个孩子的母亲则说,被领养一事让乔布斯“满是伤痕”,他曾被遗弃,后来他也遗弃了别人。
还有人说,乔布斯在工作中之所以对人很刻薄,也是这种早期被人遗弃在作怪:在被遗弃中生活长大的孩子,性格上容易变得刻薄;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上比较容易变得宽容和大度。
乔布斯自己对此坚决否认:那些认为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求出人头地,是为了让我的父母后悔的言论太荒谬。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也许让我感觉更加独立,但我从未感觉自己被抛弃过。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我的父母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
在他的心目中,养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一旦有人称保罗和克拉拉为他的“养父母”,或者暗示说他们不是他的“亲生父母”时,他都会非常生气:他们百分之一千是我的父母!
另一方面,当他心平气和地谈及自己的亲生父母时,则显得很无所谓:他们充其量就是我的精子和卵子的捐献者,仅此而已。
保罗的工作地点在斯坦福附近,而他却没有能力买得起那附近的房子,只好在比较贫困点的社区安家落户。在那样的环境下为儿子创造个好点的生活环境。至于真的能好到哪里去,也是可想而知。先将孩子养大再说,至于是不是能让他们从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其后再找份好工作,那也不是他们能想清楚的问题。
虽然经济上不怎么宽裕,文化水平也低,但是,保罗的日子过的还算开心,没有太大的奢求,也比较容易让自己获得满足。
父亲保罗是个很擅长于动手的人。美国生活的日子也容易给人动手的机会。做木工家俱,和将房子修修补补,修修电器什么的,你很容易买到所需要的工具、部件和材料。很多美国男人也真的是很喜欢这样的折腾,一则是消磨自己的时光,再则,也能为自己节省不少的人工开支。很多人乐此不疲,甚至是上瘾。
每个人都有想向人炫耀自己能耐的本能,保罗也一样。他会时不时的向整天在自己身边转悠的乔布斯,炫耀自己的修理本事和动手能力。他也会时不时的鼓励乔布斯,和自己一起动手做家俱、修理汽车。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为儿子搞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台。
父亲对自己所修理、所制作物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乔布斯的影响巨大。即使是做油漆,保罗也一再告诉乔布斯,将人们看不见部位尽可能做漂亮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在长期的重复和潜移默化之中,深深的扎根在乔布斯的心里。他进入商业领域的初期,将这种为完美而完美的理论,一度无形的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商业上的失败。
父亲保罗是儿子小时心目中的英雄,对儿子的影响最大,最深远。父亲对手工技艺的专注,对于内在质量的关注,让儿子印象深刻。在他心目中,爸爸的设计感很好,他什么都会做,很乐意去做,也能做的很漂亮。
有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用翻新和出售二手车赚的前来养家糊口,那时候的小乔布斯,也很喜欢陪着父亲。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对父亲所喜爱的机械产生出多大的兴趣。虽然他们的车库里贴满了父亲喜爱的各种型号汽车的图片,虽然父亲会时不时很耐心的向儿子介绍车辆设计的细节,但是,不太愿意将手弄脏的小乔布斯,似乎对那些“线条、排气孔、铬合金以及座椅的装饰”等没有太多的兴趣。
乔布斯回忆说:我对修汽车没兴趣,但我喜欢跟爸爸在一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越来越喜欢跟爸爸黏在一起。看着父亲在海岸警卫队时的照片,我觉得他很酷。
虽然修理汽车没有让乔布斯对机械产生兴趣,但是,他却由此认识到了电子设备的奇妙。机械部件所发挥的作用,你通过直观,很多时候就能看出,而电子部件的作用,则需要用脑子去思考。这种“不可见”性,对于乔布斯的吸引力更大。
父亲保罗对乔布斯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他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又是后来乔布斯得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重要基础和能力。
在美国,做二手车翻修的车子,都是一些有问题的“破车”,只有“破”,才有翻修之后赚大钱的可能性。而要让“破车”变成“好车”,你就得换掉很多的零部件。零部件的来源,除了新的之外,多数都是从废弃的旧车上拆卸而来的。
美国每年有很多车被报废,其中有不少的部件是可以继续使用的,特别是那些因为车祸而报废的汽车部件。每个城市,都有好几个设在远郊的废旧车“垃圾站”,在那里,漫山遍野躺着的,都是废弃的汽车。这些废弃的车辆呆在那里,就是等着人们来取它们的部件。
保罗经常去这样的地方寻找自己需要的部件。
对于这样的部件,你自己去找,自己去拆,随后和卖者讨价还价。这是很要水平的,但是,保罗却很在行。这既得益于他对部件价格市场的了解,也得益于他讨价还价的能力。他的利润就是在这一个个的杀价中慢慢累积起来的。
乔布斯将这样的时刻描述为寻宝之旅。他回忆说: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一次废弃汽车收集公司。我们会在那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发电机、化油器,还有各种其它的部件。随后,就看着父亲和人谈价。他很擅长讨价还价,他比卖家更清楚零件的合理市场价格。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父亲可以花费50美元和几周的时间,买来一辆废弃的福特车和必须的部件,再以250美元卖掉而无需报税。
每一次完成成交之后,父亲就会得意的告诉儿子:好好读书,爸爸又为你攒了一笔大学学费了!父亲的那份得意、自豪和成就感,让乔布斯感到的,还远不止爱和温暖。
搬家之后,乔布斯他们购买的是新开发区的新房子,这得益于保罗的转业军人身份。美国政府在那个年代,为二战老兵提供了很多的房贷优惠。也正是这种优惠,后来导致了房屋市场的繁荣,和其后大量违约的发生。
在加州不少地方,1950年代初期,一栋两车库、两卧室,带草坪新房的价格,大约在一万到一万五千美元之间。那是1950年代之后美国快速城市化的结果。那些房子的设计理念是:适合美国普通百姓的简单现代之家。
以此为基础,地产商建造了大量的廉价房屋,卖给像保罗这样的普通美国家庭。这些房屋的特点是:落地的玻璃墙、开放式的平面设计、无遮蔽的梁柱构造、混凝土地面以及大量的滑动玻璃门。多数是一层楼的结构。地上则根据需要和承担能力,可以再铺上硬木地板。汽车已经开始普及,很多人能够,也乐意住在比较远点的地方,美国郊区概念开始被重新定义,房子带有车库也成为新的必须。
几十年之后,乔布斯还对这种理念赞不绝口:这样造的房子整洁漂亮,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它将干净整齐和简洁的设计,帯给了低收入人群。
就是对这种设计理念的欣赏和享受,激发了乔布斯后来,为大众制造和设计精良产品的热情:我喜欢把很完美的设计和简便的功能融入产品,真正做到物美价廉。
小时候还有一件事让乔布斯印象深刻。
当时,他的住家对面住着一个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在地产繁荣的年代,很多人做买卖房子的经纪人工作,就此获得不错的收入。一直靠翻新二手车赚钱的保罗,看到对街的发财,自己也跃跃欲试。
乔布斯回忆说:那人看上去也不是很聪明,但却好像赚了不少钱。于是爸爸就觉得自己也能干好这一行。随后,他背水一战,拼命努力去上夜校,考执照,一门心思进军房地产业。不幸的是,很快,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崩溃了。结果,伴随着经济萧条的到来,乔布斯一家过上了一年多经济拮据的日子。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母亲在一家科学仪器制造公司当记账员的工作。没有办法,他们又给房子办理了第二份抵押贷款,来争取时间,保住自己的住房。
那时,乔布斯是个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自己家会在一夜之间走到破产的边缘,他无法明白。对于破产的风险和应该对这种风险保持怎么样足够的注意力,在他后来经营苹果的早期,也没有意识到。理财这一块,早期的乔布斯知识缺乏。对于时机的把握,对于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他也没有从父亲的失败那里学到多少。
父亲的失败在于进入的不是时候,这和投资者追着热门股票,在股市狂热后期拼命杀进的结果是一样的。同时也在于,父亲对于和人打交道买卖房子不是很擅长。买卖房子得有人愿意让你来代理才行,否则,你怎么会有机会赚取佣金呢?!
遭受了那次挫折之后,保罗又老老实实的再回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靠自己在机械方面的技术吃饭养家。随后的日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过的也还算温馨和安稳。
连接:
乔布斯的故事之一:遗弃与选择
乔布斯的故事之二:父亲
乔布斯的故事之三:硅谷
乔布斯的故事之四:上帝之谜
【说明:关于乔布斯商战的故事,参阅我的新作《乔布斯的商战》(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1月版)。这里只谈他的成长,《乔布斯的故事》,探索的是他个性的形成和初期教育的获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作者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