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 依山傍海, 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由馮、麥姓和從崖口村遷居來的楊、陸兩姓開闢。在中国众多的县市中, 以已故人命名的地方并不多见,中山便是一例。 孙中山去世后, 廣東大学易名为中山大学, 无数的街名被命名为中山,而他的故乡香山县则改为中山县。 翠亨村里的孙中山故居紀念館於1956年成立,1986年被列為全国重點文物保护單位。主要的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紀念館、孙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試作炸藥的地點——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村民居展示、翠亨村農业展示等。 翠亨村位于珠三角的腹地,河道众多,很长时间以来,交通不算便利。说了三十年要去参观,也未成行。今年春节,正准备驾车去游览,有人告诉我,现在广州与中山通了轻轨,何不试试。年初三的大早,我奔到了广州南站,那里是高铁,轻轨和汽车的新起点。 原来中山有两个站。北站为中山市而设,中山站则为了翠亨村。车上邻坐的学生为我上了网, 还大致告诉了来回的交通。最后仍不忘加一句:“没看头”。不需一小时,轻轨列车到了中山站。虽然窗外还能见到稻田,但这乡村车站的气派足已和任何一个80年代的省会车站相比。 等我兴冲冲地奔出车站,才发现外面的广场是空荡荡的, 当然也见不着去翠亨村的穿梭巴士。下着雨, 有十几个线路的公共汽车,停在远处。看完所有残缺不全的牌子, 也未见翠亨村三个字。几经周折,等车,转车,颠簸了近两小时,总算到了翠亨村。 一路上担忧的是今天为大年初三,可别吃闭门羹啊。 翠亨村门口已停了不少大巴,大慨多是团游的访客。虽是大年初三,下着冻雨,但翠亨村里还是有人山人海的感觉。 过去照片上看到的主建筑,高大庄严。走近一看,却相当简朴。里面不许照相,但同普通民舍内的摆设并无不同。 除了中山遗迹外, 这里也算是岭南文化的窗口。 从广州到翠亨村门口, 一路所见, 大同小异,多为 二, 三层的农舍夹杂着公路和长房。 可这里却保留了传统的房舍, 庭园, 花草和树木。历届政府无不对翠亨村精心保护,来访要人不断。就算是日治和文革时期, 也没人敢染指翠亨村。 典型的岭南盆景, 古朴,典雅,简洁和别致 这个浴缸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那个年代的小山村,能用上这个浴缸,非富即贵啊! 正是如此,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早年漂洋过海, 成了海禁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因此,孙中山自小能在檀香山和香港贵族学校英华书院(中学)求学。1886年,他回到省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西医院校,为传教士所办,现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部分。 次年,他又南下香港, 进入刚成立的华人西医书院。其亦为西人所办,即为现在的香港大学医学院。1891年, 孙中山毕业。他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后来都成为他的坚定支持者和赞助者。 孙中山在澳门门行医时的诊所,那个铁床是实物。 翠亨村地处沿海开放的前沿,让学贯中西的孙中山很早便领唔了“世界大势"。 翠亨村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俗话说:穷则思变。 在那个贫困的国度, 孙中山和他的伙伴们却处于相对富有的地位,这才有了革命的本钱, 而不是仅停留在”思“上。 这是村中办大事时, 应准备的九道大餐。 盯着这些佳肴, 虽是大年初三, 也让访客们看得直咽口水。 里面的孙中山紀念館也算是内容丰富,多为近年所加。不过我还是提醒自己要带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看待这些”高,大,全“的描述。 有一个展馆, 集中介绍孙中山的父母和孙氏后代,似乎他们都早已远离 翠亨村了。 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个经历。1997年前,在九龙的飞鹅山上, 面对着维港,我和几个登山者在小道边看见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石碑, 周围杂草丛生, 一幅衰败, 无人料理的景像。 我们坐在旁边休息, 突然依稀见到几个字, 这是孙母的墓碑!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必竟是两岸的“先父”和“国父”之母。 世态凄凉啊, 过去100年, 党国和孙氏后人用尽了先生的名份, 却忘记了他的老母亲。 后来的报纸和这个展馆均证实了这个墓的存在。 都知道孙中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这次又发现先生有了新的“头衔”, 他还是”端正党风“和”廉正建设“的开拓者, 可见孙中山和他的主义仍有被挖掘的空间。 反腐倡廉正是当年孙中山推翻满清的理由之一。其中一个展馆里, 摆满了这类实物。一侧墙壁上, 则挂着数条孙中山的语录。这是其中的一幅: 不过,这个党风廉正的展館里,却忘了加上结束语和孙中山反腐倡廉的结果, 可能是不想让先生失望吧。 孙中山紀念館内, 摆满了“肃静”的牌子, 但里面无疑是个市场。一位中年妇女,乘人不备,吐了一口痰在花岗岩地下, 不料我正站在背后, 端起了像机。妇人想抵赖,看着地下又不敢,只好赶紧离开了。 离别了翠亨村,门口有汽车, 直达中山港。大慨孙中山和他的后人,就是从这里走出了家门,漂洋过海 ,远走它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