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尤其是沿海地区,铜锣湾的“政治或情史”书店非常出名。本地人很少光顾这些小店,但国内的党政军和知识分子精英却喜欢的不得了。大慨五年前开始,有许多友人访港,指明要求笔者告诉这些店地址,本人才第一次踏足铜锣湾书店。 自2015年10月开始,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和员工离奇失踪事件轰动了全世界。迄今已过去了大半年,但事情的原因和后果却如侦探小说,也越演越奇。“反中”和“爱中”人士各说各话,大多数没来过这些书店的人如雾里看花,难分真假。各种阴谋论文章层出不穷,搅混了公众视野。前书店店长林荣基在大陆滞留数月后,最近终于发话。他声称自己是在非自愿清况下,滞留在国内的, 并在“押解下”返港取物证。他还爆料书店股东李波,果然是去年从香港被“绑架”回大陆的。这些说法马上遭到了当事人的“反驳”。 购于铜锣湾书店的萧军红色《延安日记》,是中共抗日时期最宝贵的历史资料。
事情刚发生时,有人问我对此事的看法,回答是“挖坑”,再问还是“挖坑”,不过是更大的坑而已!有关事件完整资料,可参考维基百科《铜锣湾书店股东及员工失踪事件》的不断更新。 常住在香港的人(不论是否本地居民),对此事有何看法呢?这要从香港的历史谈起。完全了解这些背景,不需再猜测,你已经基本上知道“挖坑”的答案了。 香港自开埠已来,就是东西方争夺的最大战场。各国驻港外交使团数目,长居世界前列,甚至超过纽约和北京。有人明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间谍中心之一,各主要国家在港的代表建筑也异常庞大。总之各种势力都可在这里找到立脚点,出版自己的刊物。在国共对立时期,海峡两岸民众都不许看香港的出版物。反共和拥共的书籍,随手可翻到。台湾解除戒严和开放大陆探亲后,与台有关的出版物渐渐没了市场。时局的演变,统一和台独的书籍又多了起来。文革时期,香港也爆发了革命。虽然有那么多“反动的东西”,但聪明的毛,以后的邓,及再以后基本上未干涉香港的出版,这毕竟是一个有用的对外窗口。《文汇报》和《大公报》,不是大家都熟悉的吗? 回归以后,香港仍然保持着世界出版中心的地位,尤其是中文书籍。它的一百多年多元化出版物填补了两岸空白,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无数次郑重宣示,香港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但香港的各种势力却拿着放大镜,不停地寻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跨境执法问题。街上假冒的解放军,和花季少女挑逗军人等街头表演一直不断,最后大都是一笑了之的花边新闻。几年前,香港各界曾经激辨实施国家安全法的问题。其中拟试行的一条是储存,运输有独立观点的书籍,这是不是违反国家安全?有人提到图书馆里那么多过去的有不同立场的书籍咋办?显然限制出版,与一国两制的大原则背道而驰。事情造成民众的广泛抗议,结果不了了之。 最近几年铜锣湾书店悄悄发生了变化,出版行情是依照市场变化而走的。大量的回忆录,政治斗争和名人情史涌现出来。长期以来,书籍里的许多内容都经过历史的检验,但花边新闻也不会少。香港人见怪不怪,让市场考验它,历来如此。不过稍微翻了几本最近几年的书,就会得出结论。这些秘闻,内情一定来自不同的山头,北风吹来的呗! 文艺明星的炒作之道,大家都十分清楚了。想把书炒红,能咋做?如果大家都不去看明星的裸体和花边新闻,还有上位之道吗?说事件的背后推手们不懂这些,能让人相信吗?余则成当年训练出的在港几万人马,谁敢说未看过这些书?谁不知道名星炒作的套路? 追查书内容的来源,或阻止其出版,是挺吸引人的游戏。但弄不好,就是在做广告,帮倒忙。余则成那一代肯定都退休或被双规了,才有了让我们看了不想罢眼的大戏。 可惜林荣基和其他人,按着老规矩,没当回事,照往深圳跑。结果碰上些想挖坑的,大家都掉在里面,且越埋越深。 不出港人所料,如今这个坑越填越大。林荣基和他的书店反反复复上了《纽约时报》,《环球时报》,和数不清的中外媒体。回归近二十年,好不容易逮着个“失踪案”, 港内媒体岂能放过? 西方各主流媒介紧紧跟上。《环球时报》等的小编们,哪见识过这些?猴急着往坑里跳。但与挖坑和填坑者又沟通不了,结果文章出来即删,删了又出,好不热闹。 事件如同开脱的妙龄少女,果然一炮走红,一飞冲天。
不过林先生已快爬出来,恭喜恭贺。和跌在坑里的党国比,現在他的命值老钱了。 当然,最后顶出名的是这些书和它们的主人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