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來美國上大學時,考托福, GRE, 練英語,讀學校介紹,了解美國人的習慣。但是卻沒有怎麼想過在美國怎麼付小費,至少沒有鑽研過各種情況的小費應該怎麼付。那時如果有人說你去美國必須搞清楚怎麼付小費,我聽了肯定會一笑置之。不就是餐館吃飯以後給15%的服務費嗎?這有何難?有錢就會付小費。 我第一次稀里糊塗付小費是來美國的第一天。飛到芝加哥,下了飛機,照朋友的指點,可以坐 Greyhound 長途汽車去Milwaukee。結果不知在哪裡上車。問機場人員,都說不知道。有人說在芝加哥Downtown有站。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機場門口就有,就是乘出租車的地方。當然那些機場人員可能確實不知道,因為他們可能就沒有坐過Greyhound。天天開車上下班。 在別人指點下,我坐火車到了芝加哥Downtown, 拖着兩口大箱子,在一個黑人的幫助下,艱難地爬出地鐵口,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加上出關,到處拖着兩口大箱子,我已經筋疲力竭了。見街上車水馬龍,也不知去Greyhound Station 在哪裡,有多遠?看見出租車就招手,好不容易有一輛靠過來。上了出租車,司機問我去哪裡?我說去Greyhound Station。 司機很和藹,邊走邊聊,他問我從哪裡來,我說中國。他說中國好啊。他說他從伊朗還是伊拉克來,十幾年了。問我怎麼付錢,我說有現金,拿出一張$50美元的。他說別把$50的鈔票露出來,很危險的。沒有多久就到了,他說了一個數,大概5,6美元,我給了他10美元,沒有讓他找,心想這人不錯,不知小費應該給多少,覺得應該足夠了。很多年以後到芝加哥玩,才發現那個地鐵口離Greyhound就兩個街口,不到100米。5分鐘可以走到,他卻開了5分鐘。 當年對小費的事不重視主要是因為窮。懷裡揣的就有 $400,交了房租就所剩無幾。別說上餐館,就是能把米和油鹽醬醋買回來就不錯了。家裡也無力支持,全靠那點獎學金過活。一年也上不了幾次餐館,去也是去快餐店,不要小費。那像現在的留學生,可以自己付學費,來不了多久,就可以買車,下餐館那就是稀鬆平常了。 付小費這件事,說大不大,不就是幾個美元到十幾美元的事嗎。說小不小,很多人把知不知道桌上舉止 (table manner) 和怎麼付小費當成了有沒有教養的大問題。該付的小費的時候不知道付會被人看成沒有教養。聽說姚明來美國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教美國人如何付小費。想必下餐館是他一開始就面臨的任務,融入美國上流社會是他來美第一天就得思考的問題。 美國後,不但很少去餐館,很多年也沒有坐過出租車,連理髮都是自己家裡理。反正就是要付小費的地方,我一般不去。後來錢多一點,首先去的是一般餐館,按 15%付小費就得了。98年找了工作,手頭寬裕一點了。下館子的頻率有所提高。而且帶父母逛芝加哥,坐出租車在芝加哥轉。覺得怎麼付小費好像是個事情了。坐出租車,不知要付多少小費?基本上是亂給。還有坐飛機,一些像機場工作人員的人主動給你將行李提上小推車,還幫助你推一段,不知道要不要給小費,更不知道給多少? 我當時坐 Amtrak 去芝加哥上班,常常看見站台工作人員開着電瓶車載旅客去站台,有時還幫助把行李提上火車,基本上沒有人給小費。但有一次看見一個白人婦女上火車時,因為她抱着一個小孩,站台工作人員將她的兩個行李提上車,她給了那個工作人員10美元小費。我很納悶,這種幫助是不是要給小費呢? 後來問朋友,大多不知道。少數有的說要給,也有說不用。說給的,有要給 10美元,有說5美元就可以了。 2000年冬天,我與朋友打排球。一次攔網,落下的時候,被自己的一個隊友從側面撞了過了,踩在了我的右踝關節上,當時我就感到巨痛。被朋友送回。晚上腿抽筋,怎麼放都不行。第二天X光檢查說骨頭沒有事。就回來養。和公司說明情況,允許我在家工作。但兩個星期過去了,卻沒有見好轉,根本不能走路。看了幾個骨科大夫,都說沒有什麼事,就是要時間。其實那次是嚴重的骨間肌撕裂,加上踝關節扭傷。但所以的骨科大夫都沒有看出來。一年以後由一個華人推拿師診斷出來的,不過為時已晚,這是題外話了。公司Manager不太相信一個踝關節扭傷怎麼兩個星期沒有好?要我去上班,但又怕我真的不好。就說公司又一個重要的會議,我必須參加。我說我右腳傷了,不能開車。他說公司租一輛Limousine來接我。 我只好答應去,拄着雙拐上了車。結果一上路,很快就忘了腳傷,因為我很快為自己該不該給小費的事煩惱起來了。 Milwaukee到芝加哥90英里,來回180英里,公司付費里包括了小費沒有?要是沒有,我該給多少?倒霉的是,我偷偷把身上的錢包打開,發現就剩幾張一美元的鈔票。這一趟,來回四個小時,少說也得給20美元以上吧。給幾個美元,什麼意思?是不是不滿意?一路和司機聊天,心理卻是揣揣不安。最後下車硬着頭皮說了再見,不知司機怎麼想。直到現在還有內疚感。 我下決心要好好研究一下小費問題。就去圖書館借書。美國什麼書沒有啊,光是如何投資的書就可能就有上萬種。還有什麼教育的,鍛煉的,炒菜的,修車的,種花的,上網賣東西的,怎麼離婚的,怎麼做生意的,。。。。。。可這怎麼付小費的書卻找不到。最後在 Milwaukee最大的中心圖書館借到一本講小費的小書。大概是70年代的書。可能就100多頁。但是講得不錯。書名忘記了,作者沒有記住,但裡面有些內容還記得。去年還想再讀讀,找遍了新澤西圖書館沒有。上Milwaukee圖書館網頁上找,有一本。讓他們寄來一看,不是我原來讀過的那本。看來我原來看過的那本丟失了。 現在只能憑記憶說說那本書我還記得的內容。這本書說,小費 tip來源有三種說法。我只記得半種了。為什么半種,不是一種?因為我記不得tip是代表哪三個字了,只記得說以前一些人去餐館排隊時給侍者一些錢,讓侍者給他們優先安排桌子。有點像去領館辦簽證,護照延期,想當天取,你可以要求辦加快,交加快費。不過簽證加快是情有可原,馬上要走了,等不了;或路太遠,跑一趟很難。這餐館你加快,不就是加塞嗎?有錢就可以加塞?就是買一種特權。 書上說,這小費問題在美國爭論了幾十年。說很多年前,不少人很反感收小費。不少州有立法,禁止收小費。後來有人打官司,說這違憲。因為顧客有給小費的權力。這官司一直打到聯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認為州法不能禁止顧客自願給小費的權力。從此各州才取消禁止收小費的法律。但是強調小費是顧客的自願行為,不能強迫。 對於收小費是不是合理爭議很多。記得的論點有:為什麼餐館可以收小費,而學校,醫院,商店等都不行?有人說因為餐館老闆給的工資太低,所以侍者必須要靠小費來補償。有人就問:憑什麼餐館老闆可以壓低工資,將本來應該由老闆負責的工資讓顧客的小費來承擔?那麼學校是不是可以壓低老師的工資,讓老師向家長要小費來補充工資的不足呢?醫院是不是可以壓低醫生的工資,讓醫生向病人要小費來補償呢?還有餐館裡面為什麼廚師就沒有小費,而只有侍者有?其實廚師比侍者更重要。侍者端一盤 20美元的菜與端一盤10美元的菜,走的距離一樣,花的勞動一樣,為什麼小費卻要差一倍?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論點,就是支持收小費合理的人說,收小費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因為侍者也好,理髮師也好,出租車司機也好,知道顧客會根據服務質量給小費,所以會認真來做。小費是一種對好的服務的獎勵。但是根據調查,那些給小費的行業平均比不給小費的行業的服務要差。比如,大家對老師,圖書館員,醫生這些不收小費的服務比對餐館的服務滿意度要高。所以有人說,收小費反而使得服務更差了。這種觀點得到了不少公司的實際上的支持。你現在去商場買東西,如果東西太大,商場有人幫你推出來,放上你的車,但一律不收小費。就是你給,他們也不收,因為公司規定不能收。公司的做法應該是考慮到了收小費帶來的問題而作出的。 顧客應該給多少小費才合理呢?書的作者說:“ What you pay is what you got”。你得到多少,你就給多少。你得到多,多付;得到少,少付。你覺得侍者的服務值10美元,付10美元。你覺得值2美元,付2美元。沒有服務,或服務很差,那就可以一分不給。小費的多少應該反應顧客的滿意程度,而不是為了讓侍者高興。 在理論上這是很正確的。有些時候可以運用這個原則。比如, Buffet, 又叫自助餐,我在威斯康星,芝加哥,聖路易斯,北卡都不收小費,他們也沒有服務,飲料也是自己拿,有些需要買。但新澤西要收,服務就是問你要什麼飲料,然後將飲料或水端來。這種服務是不能與那種每個菜都給你端上來的點菜比的。按照“What you pay is what you got”,你的小費是可以比點菜少付,但少多少你自己定。 這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比如點菜,每種服務值多少錢沒有人規定。所有很難確定一個合理的小費是多少。沒有任何規定說小費應該給多少。 15%是一個參考值或說建議值。書的作者認為,如果吃得少,或菜很便宜,應該超過15%。而菜很貴,點得多,可以適當少點。因為便宜的菜,人家服務卻不可能少,至少也要端那麼多次。 "What you got" 包括服務質量。比如等待的時間,是不是公平(比如侍者讓熟人插隊),服務是不是及時,態度是不是好,等等。都是衡量“What you got"的因素。如果服務質量不好,完全可以少給或不給小費。 這本書後面還給出了不同的服務,建議給的小費範圍。當時是想知道那種場合應該付多少。作者寫了幾十頁,上百種場合給小費的原則和範圍。我抄了一些。但是後來基本沒有用,就忘記了。經常要去那上百種場合付小費的人,那可不是一般的人。我這輩子基本沒有希望有這種機會。所以具體的都忘記了,就記得一些粗線條和 "What you pay is what you got"。 總之,在所有東西都明碼標價的美國,唯有小費是不明碼標價的。哪裡要給,哪裡可以不給,哪裡不能給。比如對保險經紀人,房地產經紀人,不論他給你做了多大的生意,你不能給超過 $25的禮物,不然就是受賄。雖然經過努力,我付小費很多時候還是連猜帶蒙。 怎么正確付小費?在很多人看來是現實躋身上流社會的敲門磚。我摸了快二十年了,除了聽到一些皮毛,還是沒有摸到那塊磚,更沒有摸到那扇門。想必姚明早就摸到了,還開了“姚餐廳”。所以人家進去了,我還在門外溜達。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博士論文的題目。希望有人好好研究一下,寫出一篇博士論文,給大家指點迷津,讓我們茅塞頓開,從而早日擠到上流社會門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