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在湖北厉山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辣米饭部族继水稻在湖南人工载培成功之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以说这是辣米饭部族女酋长的一个重要决策。这下一步拓展分了两路,一路是沿长江而下进入鄱阳湖区,这一路拓展的一个成果是在江西发现了铜矿石,从而摧生了铜的冶练和蚩尤部的诞生。这一路进一步带动了长江下游发展产生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第二路拓展是跃过长江北上进入汉水流域,这一路诞生了神农氏部。
沿汉江向上游拓展的一个成绩是开发了湖北和汉中的水稻种植,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另一种和水稻类似但可以在北方旱地生长的作物,粟。
从栗字(西米)字面,粟的生长习性,及华夏族起源地等各个方面看粟的人工种植应该起始于渭河上游,即现在甘肃天水一带。这也和后期炎帝神农氏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姜水相吻合。我认为粟的发现和人工种植是神农氏称号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华夏族的历史,神农氏前期的水稻栽培对北方华夏族的重要性没有粟这么大。粟的栽培对神农氏来说是技术上的一小步,但对华夏族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大步。
从作物栽培角度讲粟比稻要容易太多了,但这正是它的好处,即容易推广。它不受灌溉的限制,适种区域广。粟还有一个大好处就是粟的去壳比稻容易,所以对早期人来说粟比稻好吃(想想带壳稻米饭的味道如何),再加上粟有点甜味。简直就是上帝施于人间的美食,难怪华夏人把成功种植粟的人叫神农了。
粟的种植也并不是没有技术难度,要不然神农氏之前当地人早就开始种植了。粟种植的难点在于粟和伴生杂草特别难区分,所以前人得不到比较纯的种子。是神农氏的植物学知识和他的部族从水稻栽培里练出的过硬技朮拿到了比较纯的种子。可以想象每年初夏每个部落都希望从神农部换些种子,并请神农氏在夏天指导除草(“辩五谷”),神农氏的声誉和影响力此时如日中天。他被认为是继伏羲之后中土的第二位领袖,并位于三皇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但我认为华夏人之所以称神农氏为炎帝是因为神农氏和后来的黃帝变成了一个父系系统。这个转变发生在陕西宝鸡清姜河畔,它实质上是神农氏部由部落的内婚制向外婚制的转变。摧生这个转变的内部原因当然是内婚制所形成的生育率低的弊端和人内心文明的成长,其外部原因则是神农氏在天水遇见了最重要的两个人,即伏羲女娲夫妇。
伏羲女娲所领导的是一个渔猎部族,这里先按下他们俩的其它故事不表,女娲的主要功绩在于她开创了部落的外婚制,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史书上记载她"制嫁娶",这和传说中的女娲造人其实是一回事,“制嫁娶”就是为了造人。应该说女娲的这一举动为华夏族从一个位于西北的小部落发展壮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并最终战胜了辣米饭部族、统治中国奠定了人口基础。她位列三皇当然也是名至实归。
所谓部落内婚制向外婚制的转变就是鼓励本部落男人到外部族去过夜,也让外部族的男人来本部族过夜,这是人类史上非常大的并且有冒险性的一步。试想如果当初从非洲刚走出来的人类要是允许外族男人来本部族过夜的话,人类(至少欧洲人)早就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了。尼安德特人比智人强壮,当时又处于数量优势,人类之所以现在体内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很少要归功于当时人类的内婚制。
内婚制和外婚制各有其优缺点。内婚制的缺点是一旦基因出错就会表现为个体缺陷,即不健康的子代,但这同时也是它的优点,那就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能成活的都是优良的后代,这样孙代(广意上)的优秀率就会比较高。人类早期正是在这样残酷的生存压力下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相反的,外婚制由于父母双方基因的互补作用其子代的健康率高,但同时这会掩盖一些不良基因,长期下来会造成不良基因的积垒,也就是孙代会素质下降或多样化。
神农氏部落采取外婚制之后,人口就开始以几何指数增加,同时神农氏也变成了炎帝,因为他的父系基因从辣米饭族变成了黄帝一族。
从神农氏到炎帝,是文明的一个飞跃,是华夏族的开始,同时也是辣米饭部族从它辉惶的顶点衰落的开始。
相关博文:
历史解密 辣米饭部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