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城65—冈村宁次眼中的黄埔嫡系
安芃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以前,冈村宁次对华日两军实力的评估是: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斗力相当于华军一个师。
日军一个大队近千人,华军一个师近万人,也就是说日军的战斗力是华军的十倍。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以后,冈村宁次不再持这样的论调了,因为他发现,华军的战斗力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部队战斗力相差极大。
对中国的抗战,冈村宁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抗战能够坚持,既不在于政府高层的抗战意志,也不在于民众的抗战热情,完全在于中国军队中有一个以蒋中正蒋伟人为首的黄埔体系以及一支以黄埔体系为核心的嫡系部队。
如果把全中国的国防力量比作一个人的骨架,那么黄埔体系就是其脊椎骨,如果不打垮或者整垮国军中的黄埔嫡系,中国事件根本无望解决。这是冈村宁次在吃尽了关麟征,张耀明,王耀武,覃异之,张灵甫,胡春华,张恩华等一干黄埔将校的苦头之后得出的结论。
我以为冈村宁次的这个看法相当有道理。
政府的抗战意志和民众的抗战热情尽管也相当重要,但仅凭这些远远不够。两军交战,最后拼的还是军事实力,而华军军事实力的最高体现还是黄埔嫡系。没有蒋伟人造就的这支黄埔嫡系,中国可能早就亡国了。尽管蒋伟人将黄埔嫡系培养成自己的私家军,但黄埔军人对抗战的贡献有目共睹,黄埔在,中国在;黄埔亡,中国亡。
仅此一点,蒋伟人已经不朽。
蒋校长检阅黄埔学员
日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失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冈村宁次低估了国军黄埔嫡系部队的实力。
然而,倒霉的冈村宁次很快就失去了与他一心要打垮的国军黄埔嫡系部队交战的机会。
1940年3月,冈村宁次奉调回国担任高级军事参议官,以后又奉调担任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专门对付华北的八路军游击队。当然,八路军中也有不少黄埔将领,但八路军毕竟不是蒋伟人的黄埔嫡系。要等到1944年冈村才有机会重新领兵与国军黄埔嫡系部队交手,不过到那时日本人基本上已经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了。
接替冈村担任第11军司令官的是第7 师团师团长圆部和一郎。
这个圆部和一郎也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16期,也即所谓“荣誉的的16期”,与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等后来的知名人物为同班同学。可以想见,圆部的升迁肯定得益于老同学的关照。
圆部和一郎司令官
不过,圆部的这次升迁,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因为他倒霉的日子很快就要来了。
冈村宁次在奉调离开第11军之前,已经作好一份枣宜会战作战计划,由于冈村的调离,这个作战计划不得不由继任的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执行。
枣宜会战是圆部和一郎军事生涯的顶峰,此好,他的好运到头,霉运开始。
枣宜会战于1940年的5,6月间在长江北岸的枣阳,宜昌地区进行,日军的攻击目标是长江以北第五战区的华军部队。
这一次,华军统帅部判断日军的战役目的依然是企图捕捉和消灭我第五战区主力,并无明确的攻城略地的意图,还是象前一年的随枣会战那样打一把就跑。据此,华军统帅部作出了相应的作战部署。
枣宜会战最终以华军的失败而告终。华军在此次会战有两个重大损失,第一是没有料到日军会进攻宜昌,由于守卫力量薄弱,导致宜昌陷落。第二是在枣阳地区的激战中,华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为国捐躯。
张自忠将军是二战中盟军方面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尽管这时候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成立。
其实华军统帅部对日军作战意图的判断还相当靠谱,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并没有长期占领宜昌的企图,日军在攻下宜昌之后又主动放弃,向原驻防地回撤。在天皇的干预下日军大本营改变计划发出长期驻守宜昌的命令时,日军已经撤离宜昌城五十多公里了,不得不调转头来重新占领宜昌。
枣宜会战的胜利让圆部和一郎司令官十分得意,前任司令官冈村宁次未能拿下长沙,而自己却能顺利攻下宜昌,说明自己的能耐一点也不比冈村同学差,他忘了这次枣宜会战完全是按照冈村宁次早就制定好了的作战计划在进行。
信心爆棚之下,圆部司令官把目光转移到华军第九战区南昌外围赣西的高安,上高一线,他要在这里再显威风,消灭这一地区的华军主力,确保南昌外围的安全,同时为下一步攻占长沙创造条件。那样的话,圆部司令官的功绩将超过前任冈村同学,由中将晋升大将便也指日可待了。
然而,有一件事未能引起圆部司令官的足够重视,在赣西高安上高一线,驻扎着一支非同寻常的华军黄埔嫡系部队--国民革命军第74军。
1940年年初,第74军刚刚入选国军的四大攻击军之一,人员,编制,武器,直属特种部队都得到极大的加强和补充。第74军本来就是国军中的王牌,经过扩编补充和整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力更是今非昔比。此时,全军上下,从军长到伙夫,个个 嗷嗷叫,正在赣西的红土坡上挥汗练兵,人人都憋着一股劲,想跟日本人练练手。
圆部和一郎偏偏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开练,那不纯粹找抽吗?他不倒霉谁倒霉?
在接下来的上高会战中,第74军打出了华军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