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始末(十一) 离奇的求医经历
安芃
2012年1月27日到2012年1月28日两天,方舟子持续他的凌厉攻势,一连写了三篇博客质疑文章。而韩寒一方也实施了有限的反击,这一次韩寒一方打的是悲情牌,韩寒终于彻底放软了身段,不再骂人,而且不惜搬出了老爸给自己造势,让韩老爹哭哭啼啼地述说“冤情”,以博取同情。
韩寒方的另类反击让原来基本一边倒得令人有些乏味的大战掀起了新的波澜,又有了新的看点。
方舟子的攻势还象以往一样犀利吗?韩寒的悲情牌能奏效吗?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2012年1月27日10时57分,方舟子在新浪博客发布新的质疑文章《“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这次方舟子的质疑对象是韩寒投往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的两篇作文中的一篇--《求医》。
方舟子的新浪博文《“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方舟子在新博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从这篇开始,我将陆续分析韩寒的一些作品,证明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我们可以预料到,以后还会看到更多分析韩寒其它作品的博文,这次的《求医》只是个开头。看到这个,韩寒一干人大概是老光棍瞅见范冰冰--彻底傻眼,因为他们也知道韩寒作品中的漏洞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求医》这篇作文,按照韩家老爹的说法,是韩寒根据自己在松江二中上高中时得疥疮的一次真实经历写成的,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方舟子所有的质疑都是以韩家老爹这句话为基点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方舟子考察了韩寒这次求医的“真实经历”之后,发现了如下几个疑点:
第一,究竟是谁“体弱多病”?
韩寒在《求医》中写道:“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
韩寒是体育特长生,3000米长跑冠军,足球队队员,尽管学习成绩全线飘红,但身体却是杠杠的,怎么突然间冷不丁冒出个“体弱多病”来了呢?如果用“体弱多病”这个词来形容曾经因为肝炎退学的韩老爹,那倒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我们再后退一万步说(老是后退,都后退得快没底线了),就算韩寒小时候曾经体弱多病,那也是曾经,但这次求医经历发生在韩寒高中时期,韩寒已经是体育特长生了,身体已经是杠杠的,这时候无论就如何也不能说体弱多病了吧?高中的校医又怎么可能因为韩寒“体弱多病”而熟识他呢?
第二,韩寒读英文原版书吗?
韩寒的《求医》文中说:“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英语不及格的韩寒冷不丁又来了个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不常见的英语单词,给人的印象好象他直接读的就是英文原版书,韩寒有这个本事吗?
第三,韩寒读文学名著吗?
韩寒在回忆中小学生活的小传《第三个人》中很明确地说过:“我无书不看,只是有一个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读。”
但《求医》一文却引用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父与子》与《烟》中的相关细节,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显得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而且十分熟悉其中的内容(俄罗斯文学在80后年轻人中根本没有市场,但在与韩老爹年龄相似的50后一辈人中曾风行一时),这又作何解释?
第四,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屁孩会管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女青年叫“小姑娘”吗?
《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
“我曾”意味着以前,当时韩寒十六七岁,以前就算他十三四岁吧,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该在二十二三岁吧。有多大的可能性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屁孩会称呼一个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大学毕业生为“小姑娘”呢?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但如果该文作者是比实习医生年龄更大的韩老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许多韩粉反驳说这个小屁孩称女青年为“小姑娘”的质疑不靠谱,为什么小韩寒就不能称大十岁的大姑娘为“小姑娘”呢?这样的称呼有什么错呢?这样的反驳其实是没有搞懂质疑这个词的涵义。
既然有很多网友对方舟子的质疑提出反质疑,那我在这里顺便关于质疑这件事说几句题外话,下面这几段可能有点枯燥,但如果您能稍稍耐着点性子,应该不难看懂。
所谓质疑,就是找出事情的疑点--也就是事情中不正常不合情理让人怀疑的地方。
疑点有很多种,一种是当事人言论中前后矛盾之处,比如韩寒说的他从来不读名著,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名著;再比如他说过课余时间都是用来玩,可后来又说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读书,写作等等,这种前后矛盾的地方就是疑点,让人有机会质疑,也让他的话在别人心中失去信用。
另一种疑点就是事件显得不正常,违背常理常情,不符合常识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临场作文的命题为一团纸,可作文时却偏偏写成布;一个小屁孩却偏偏称呼一个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女青年为“小姑娘”等等,都是违背常理常情,不合常识不合逻辑的地方。想想看,如果你是个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当你看见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实习老师,有多大的可能你会居高临下地称呼她为“小姑娘”,并且还是在作文中称呼对方为“小姑娘”呢?当然不是说这样的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只是说这样的事即使发生,也是非常非常特殊的特例,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概率--极低。
原谅我要在这里引入概率一词,我觉得在这里使用概率这个概念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所谓概率,也就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几率或者说可能性的大小。在某种情况下,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几率大,称为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几率小,即为小概率事件。
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可以计算的,比如两支实力相当的篮球队,他们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两个队获胜的概率应都是50%。这个很好理解,就象你抛硬币,正面或者反面向上的概率各为50%。如果这两支球队连续进行两场比赛,那么其中一支球队连续赢得两场比赛的概率即为 50% x 50% = 25%。
再比如NBA总冠军决赛系列,最多要打七场比赛,谁获得四场比赛的胜利,谁就获得总冠军。如果是水平相当的两支球队,那么其中一支球队赢得前面全部四场比赛的概率即为 50% x 50% x 50% X 50% = 6.25%,概率相当小。所以两支球队打成4:3或者4:2的概率会比较大,是为大概率比分,打成4:1的概率就相对要小一些,打成4:0的概率就更小了,可能许多年才会出现一次,是为小概率比分。
有些事情虽然没办法计算精确的概率,但道理却是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试着估算一下概率,就拿韩寒作文大赛获一等奖这事做个例子,看看韩寒没有代笔能够获奖的概率是多少。因为是个例子,其中的数字都只是很粗略的估计,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首先,韩寒未能收到复赛通知的概率有多大呢?我以为很小,我随便给个数字,就算一百封信里有一封无法送到收信人手中,也就是说收不到复赛通知的可能性为1%(这个数字肯定高于实际数字,邮局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数字肯定会跟我急)。
其次,比赛选手没有参加复赛,却被通知补赛,这种概率有多大呢?其实按照常理,如果不是评委内部有人成心促成补赛,这种事的概率应该为0,因为没有参加复赛应被视为自动弃权,没有资格参加补赛的。但为了说明问题,我就算这种事情在于评委们的一念之间,姑且把其概率算为50%,不算太低吧?
第三,补赛命题为一团纸,但作文却下笔就写布,这样的事,概率有多大呢?其实这种事情的概率也应该为0,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暂且就算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这种脑残的人,你出题是纸,他偏偏就要写布,这种人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我给个数字千分之一,也就是0.1%,不算很低吧?
第四,象韩寒这样不读书却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写出这样一篇《杯中窥人》的概率又是多大呢?其实这也是一个0概率事件,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也按照千分之一,也就是0.1%的概率计算。
那么,韩寒没有代笔最后获奖的概率应为:
1% x 50% x 0.1% x 0.1% = 0.0000005%,也就是说概率小得几乎没有可能发生。
肯定我这个计算是不精确的,因为我对概率的估算已经偏高,事实上这件事的总概率比上面的结果应该还要低得多。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我们质疑某件事的内在逻辑。
我们可以根据概率的计算方式来列出我们自己的质疑等式:我们可以考察一个大的母事件中的一个个子事件,如果这个子事件是个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差不多必然发生一定发生的,比如一个参加作文大赛的选手接到复赛通知前来参加复赛,这是个必然发生的事件,我们称为定例,其常数值为1。如果这个子事件是个小概率事件,比如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其概率就很小,小于1%,我们就称为特例。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五位选手参加作文复赛,如果只能有一位获奖,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计算出每位选手的获奖概率为20%,这是个比较符合常识的概率,我们称为常例,我们可以由此得出我们的公式:
定例 x 定例x 定例x 定例x 定例 = 定例(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定例 x 定例x 定例x 定例x 常例 = 常例(有一定可能,因为有个较大较精确的概率)
特例 x 特例x 特例x 特例x 特例 = 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概率太小,不能令人信服)
特例 x 特例x 特例x 特例x 常例 = 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概率太小,不能令人信服)
方舟子的质疑除了找出韩寒言论的前后矛盾之外,最多的就是找到这种小概率的特例。如果你要反驳这样的质疑,你最多只能说这种小概率的事件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你无法证明它必然发生。但质疑方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子事件是个0概率事件,就可以证明这个母事件必然不可能发生。
我们还拿韩寒作文大赛获一等奖做例子。
作文补赛中的命题是一团纸,但韩寒却现场下笔就写布,那就是个0概率事件,根本不可能发生。如果你硬要说作文是允许想象的,韩寒写布有什么错呢?那我们的对话就不在一个层面之内了,你说的是作文规范,而我们质疑的是真伪。如果韩寒自己在家作文,无论他写什么,写纸写布,甚至写狗屎,都没人会说半句闲话。但他是在作文大赛的补赛现场,他当然希望赢得大赛,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何对着一团纸睁眼说瞎话写成一团布呢?那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个0概率事件。你要坚持说韩寒就是可以写布,就是没错,能把他怎样?那就是你自己的事,只是无法让别人信服。
同样,韩寒在一个小时写出《杯中窥人》也是个0概率事件,因为这也不可能。如果你相信他就是能,那也只有你自己,你也说服不了别人。停,打住,千万别再跟我谈天才韩寒,即使天才,那也是有连贯的成长足迹的,象韩寒这样横空出世的天才,跟东胜神州石头缝里横空出世的孙悟空一样,只是个神话。
所以,韩寒作文大赛获奖一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个等式:
第一个等式--韩寒无代笔等式:
没收到复赛通知(特例) x 通知补赛(特例) x 作文命题为纸,下笔却写布(0概率) x 一小时现场写成《杯中窥人》(0概率)= 韩寒无代笔获一等奖(0 概率,不可能发生的事)
第二个等式—韩寒有代笔等式:
假称没接到复赛通知不参加复赛(定例) x 萌芽编辑部成心促成补赛(定例) x 命题虽为纸,但已经抄好了写布的文章直接交上去(定例) x 一个小时完成作文,其实什么也没干(定例)= 韩寒有代笔获一等奖(定例,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同样地,根据方舟子现有的质疑,对于韩寒交给作文大赛的《求医》一文,我们也有这样两个等式:
第一,《求医》作者为韩寒等式:
体弱多病(特例) x 英文好(特例,韩寒英语不及格) x 引用俄罗斯名著(特例) x 称实习医生小姑娘(特例)= 几乎不可能(概率太小,无法令人信服)
第二,《求医》作者为韩仁均等式:
体弱多病(定例) x 英文好(定例,大学高材生,英文好) x 引用俄罗斯名著(定例,50后中文系大学生,熟悉俄罗斯文学) x 称实习生为小姑娘(定例)= 定例(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方舟子给出的是个质疑链条,你如果只是反驳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使你的反驳很有道理,你也只能减弱这个质疑,而无法否定这个质疑。只有你能很合理地反驳所有的疑点,你才能推翻整个质疑。
然而,方舟子的这篇博文只是对《求医》一文的初步质疑,在博文发出后不久,方舟子收到网友发现的《求医》一文的新的疑点。第二天,方舟子又发布了质疑《求医》一文的新博文,在已有的质疑链条上又增加了新的环节。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