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钉子城
92 多事之秋--走投无路的日本人
安芃
1941年这一年,对日本人来说,绝对是个多事之秋,日本人在战争中最后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个多事之秋被确定下来。
这年3月,上高会战,日军惨败。
6月,德国在没有知会日本的情况下闪击苏联,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也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日本才刚刚于4月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仍然屁颠屁颠地继续同苏联谈判,梦想着能更进一步把苏联也拉入轴心国同盟以增加对抗美英的筹码。德国对苏联的闪击等于是当众打了日本小兄弟一个响亮的大耳光,日本吃了个哑巴亏还不敢出声,只能捂着脸另外想辙,不得不对战争作出重大战略调整。
9月--10月,日军实施“加号作战”也即第二次长沙会战,损并折将,却未能获得任何战略成果。
10月17日,日本近卫内阁倒台。
这个近卫内阁从上台伊始,就显得先天不足。
三次组阁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
近卫内阁上台就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己任的。
但 1940年7月22日近卫内阁上台时,日军已经深深地陷入中国人民抗战的泥沼之中无力自拔。同时,随着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走得越来越近,为了维护自己的在远东的利益,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紧箍咒也越念越紧,并开始对日本实行部分战略物资的禁运。
美英等国对日本的部分战略物资禁运打中了日本这条恶蟒的七寸,“日本的全部或部分石油,橡胶,特殊钢原料,铁矾土,皮革,棉花,羊毛,麻类,油脂等重要战略资源必须从美英及其势力范围内进口。另外,堪称工业基础的工业母机,实际上也大部分不得不仰赖美国。而这时美国已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并于昭和15年(1940年)6月,对工作母机也实行了禁运,7月把石油,废铁追加到需要批准的输出品项目中。可以预料,接着而来的必然是对石油和废铁的禁运。”(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近卫内阁要死要活地忙活了一年多,结果不但中国问题毫无起色,而且和美国的谈判也越谈越僵,终于发展到1941年8月美国开始对日本全面禁运。
美国对日本全面禁运,无异于直接将绞索套在了日本人的脖子上。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绝大多数的战略物资都仰赖进口,尽管因为担心美国全面禁运,日本已经预先超额进口了一批战略物资,有一定的储备,但象铁,铜,锡,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只能支持一到两年,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只能支持大半年,此后,如果没有补给,日本将不战自败。
此时,摆在日本人面前的其实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是接受美国的谈判条件,从中国撤军,退出轴心国同盟,也退出战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条路其实是日本当时的最佳选择,尽管比较憋屈,却能囫囫囵囵地退出战争,比最后输得只剩一条裤衩要体面得多。但在日本人看来,这种选择等同于无条件投降,属于好死不如赖活着。
日本人有大陆情结,在后来美军抵近日本本土时,日本竟会有迁都满洲的呼声,所以,日本当时就算放弃本土列岛,也绝对不会从中国撤军。
第二是拖,保持现状,既不从中国撤军,也不同美国开战。
这种选择显然也不现实,因为日本的战略储备只能支持一到两年,此后,所有资源消耗干净,日本的战争机器将完全葛屁断篇,就连在中国的战争也无法维持,最后还是不得不灰溜溜地滚回日本去,到那时候,日本人恐怕会穷得连根缝衣针都买不起。
这条路是一条等死的路。
第三条路,就是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对美国开战,以死里求生。
这第三条路,其实是一条找死的路,但日本人最终就是选择了这条找死的路。
当时,日本军方求战呼声很高。
日本的军方大佬们认为,以日军当时的实力和很不充裕的家底,最佳的选择就是干一锤子买卖,赌一把大的,在美国完成战争准备以前尽早先发制人与美国开战。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抢先一棒将美国人打懵打怕,如果美国人被打怕了,也许就不敢跟日本硬抗,也许就会乖乖地坐在谈判桌旁听日本吆喝。第二个目的就是抢占太平洋沿岸及太平洋岛屿的战略要地,掠夺该地区的战略资源以支持持久的中日战争和其它地区的战争。
如果美国人没有被吓着,还是要跟日本人硬抗,那该怎么办呢?
那样的话,对美战争就只有长期化了。不过,此后,日本至少可以保持两年的战略优势,这两年中,美国也许会因为无法承担长期战争而向日本求和的。
如果美国两年之内不向日本求和,一直和日本死磕,那又会怎么样呢?
那么那么那么,那么,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日本人的国策,就是建立在这么个听天由命的基础上的。
其实,日本人心里也明白,日本人这么干,也许能活,但多半是死,但就是死,也不想悄没声息地死,死前也想再扑腾几下子。
和美国开战,这是一条绝路,但日本似乎没有其它选择,走投无路的日本人硬生生地被美国人逼上了一条绝路。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