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啊,你的名字叫中国男人
– 中国社会阴盛阳衰现象的大众文化探源
安芃
首先声明一点,本人就是个如假包换中国男人,码这个贴,是自省的意思,知耻近乎勇。您要拍砖,直接招呼,大老爷们皮实,挨得起。
就从两出中国京戏说起吧。
对中国京剧稍微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两出很特别的京戏,一出是《杨门女将》,一出是《穆桂英挂帅》。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了这两出戏之后有什么感觉,我个人感觉这两出戏简直就是两面旗帜--两面属于包括本人在内的所有中国男人的旗帜,那上面写着两个黑色的大字:耻辱。
也许有人会说,两出戏而已么,艺术创造,不必那么矫情,说得跟真事儿似的。可我觉得,这两出戏尽管只是艺术,但艺术来自于生活又反映生活,这样的艺术能够出笼,能够被国人欣赏,能够被中国的老少爷们看得津津有味,似乎说明了中国人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不反感这样的事情:当外敌入侵时,可以由怀孕的中年妇人或者垂暮的百岁老妇人加十几个寡妇出征御敌,而老少爷们可以躲在后面享受妇女的保护,这难道不是耻辱吗?这样的事,想一想都觉得可耻,可我们还有这样的戏曲大唱特唱,而且从不见有人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这两出戏中国人可以看得屁颠屁颠的,但外国人却看不下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访问中国,中国方面招待他观看京戏《穆桂英挂帅》,惹得蒙帅勃然大怒:什么意思你们? 难道你们讽刺本帅象个娘们吗?蒙帅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弄得中国的招待部门很是下不来台。
蒙帅的反应很自然,也很正常。自古以来,在西方人眼里,始终是“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妇女是弱者,常与儿童等量齐观,是属于被保护的一群。泰坦尼克即将沉没时,妇女儿童应该首先登上救生船逃生,而大老爷们应该留下来坦然面对那灭顶之灾,好像也从来没有人对此有什么异议。所以,《穆桂英挂帅》里面,一群孬爷们自己不敢上战场,却撺掇挤兑着一个怀着身孕的中年妇女挂帅出征,由女人来保护男人,叫人家蒙帅怎么能看得下去?难怪蒙帅会发脾气了。
京戏,应该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而大众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西方大众文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男性化的和血气方刚的。西方大众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世俗的,一个宗教的。世俗的那个是希腊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宗教的那个就是《圣经》。
在古希腊神话里,世界的最高神宙斯是个男性,法力无边却又风流成性,是神话版的超级特工007,与很多凡间女子发生性关系,在人间留下了许多私生子。宙斯的老婆赫拉除了时不时地搅一搅醋坛子以外,毫无办法。那些个希腊英雄如赫勒克勒斯,阿喀琉斯等,甚至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尔等,都无不刚猛强悍,却又绅士风度十足,已经有点象后世的骑士了。那完全是一个男人的阳刚世界,女人在这里只是个符号,象海伦,美丽绝伦,但也只是个男人们争夺的战利品,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是为了争夺美女海伦而爆发的。
在后来兴起的基督教教义里,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这个人就是亚当。亚当是个男人,可知上帝的形象也是个男性。夏娃则源自亚当的一根肋骨,女人被直截了当地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从此,西方大众文化就沿着男性的阳刚的路子一路走下来。
看看西方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唐吉珂德》,《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老人与海》等等等等,歌颂的都是男人的正直,勇敢,刚强,坚韧,百折不回,一直到当代好莱坞的主旋律如007系列,施瓦辛格系列,斯泰隆系列,布鲁斯威利斯系列和最近的黑客帝国系列,都是走的男性的阳刚的力量崇拜的路子。当然西方也不乏象《荆棘鸟》,《简爱》这样的女性文学作品,但却不足以改变其男性的阳刚的文化主调。
而中国的大众文化却与此大相径庭,如果我说中国大众文化的主格调是:弱者啊,你的名字叫男人,可能有点夸张,会有人跟我急。但在中国的大众文化里,通常都是女性生猛强悍,提气给力,而男性却总是畏畏缩缩,蔫不啦叽的,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中国大众文化的源头应该也是神话和传说,很有意味的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的创造者不是男性,而是女性神女娲,这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女性,将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主调。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吧,那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娘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牛郎织女。
孟姜女哭长城,其主角肯定是孟姜女,这个没有疑问吧?丈夫范喜良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死在长城工地,差不多仅是个符号,属于弱势群体。孟姜女呢,千里寻夫,够生猛,哭毁长城一角(这秦长城大概称得上中国豆腐渣工程的始祖),够强悍。显然,这里面,孟姜女比范喜良更给力,这个也没有疑问吧?
白娘娘与许仙。白素贞,勇盗仙草,水漫金山,被雷峰塔一压数百年,无怨无悔。许仙呢,那个怯懦卑琐,哪里象个爷们?看《白蛇传》,看得人真想上去甩那许仙两个大耳刮子。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我要说:弱者啊,你的名字叫男人,应该没有夸张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够勇,大胆表白爱情,够真,最后殉情化蝶,够决绝,果毅刚烈,真性情女子。梁山伯呢,爱情受了点挫折,束手无策,只知道躲在家里哭,害起了相思病,竟然一病不起。如此懦弱的男人,也不知道祝英台爱上了他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谁强谁弱,应该也是高下立判,毫无异议吧?
只有牛郎尚可称道,为了爱,敢于踏上遥不可知的天庭之路,成就了一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佳话。不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其它许多类似的人仙配或者人妖配的故事—比如《天仙配》,《刘海砍樵》,《白蛇传》等—异曲同工,整个事件,都由女方主导,男方在故事中依然属于被动的弱势,改变不了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整体上明显女强男弱的主格调。
神话故事是如此,文学创作又如何呢?让我们再看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代表—极负盛名的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吧。
谁也无法否认,《西厢记》里,人们最喜欢的性格鲜明的人物是崔莺莺或是红娘,决不是张生;《牡丹亭》里,感人至深的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为情死而复生的杜丽娘,而不是也如符号一般的书生柳梦梅;《长生殿》呢,身为帝王的李隆基居然无法保护一个弱小的女子,诠释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和男性的无情寡义;《桃花扇》的真实情形是,风流名士在气节上其实比不上一位青楼名妓。四大名剧整体上依然是女强男弱的趋势。
让我们再看看中国大众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所谓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主要侧重政治和军事,与其当文学看,不如当成历史看。里面的几位女性,貂婵,孙尚香,大乔小乔等,都是政治的附属品,男性女性谁强谁弱,无法面对面地比较。我不喜欢《三国演义》,我觉得《三国演义》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本来整体上已经相当阴柔的中国男人的肚子里又加上了几节花花肠子,让中国男人们整体上显得更加阴而且沉。
《水浒传》写的当然是男人的世界,但这里面的男人要么善恶不分,嗜杀成性,象李逵;要么假模假式,假仁假义,象影帝宋江。林冲武艺高强,对娘子也算有情有义,但性格上却十分懦弱,若不是被逼得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也不敢起来造反。真正是非分明,敢做敢为,称得真爷们的只有一个鲁提辖鲁达,却又做了和尚,变成了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对女性是有成见的,他笔下的女性,除了一百单八将里面三个毫无女性特征的女性以外,其他女性,不是娼妓,就是淫妇,真正的正面人物,只有一个殉情自杀的林冲娘子,这大概是作者心目中女性的楷模,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贞娘”。总体上说,《水浒传》写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故事,所以也无法比较男女之间的强弱。
《西游记》是神怪小说,里面赴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唐僧是佛,孙悟空是妖,沙和尚是怪,都不是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人的其实只有一个猪八戒。然而猪八戒却是一个中国小男人最典型的代表,身上差不多集中了中国小男人们所有的缺点:贪,懒,馋,懦,油,滑,松,散,虽不失可爱,但绝没有真爷们应有的阳刚与担当。
《红楼梦》呢,正是中国大众文化中女性文化的最高峰,集中国女性文化之大成,“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不正是对中国大众文化中女性与男性整体形象的最好描述么?《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个个蕙质兰心,冰雪聪明,男人呢,个个委琐卑陋,龌龊不堪,里面真正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柳湘莲。
说到这里,下结论说,中国古代大众文化,从总体上说,其实是一种女性文化,应该不至于太夸张吧?
考察中国大众文化,我常常有和看中国足球类似的感慨:中国的男人们,这是怎么啦?在中国大众文化当中,尤其是古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当中,你很难找到那种能让人眼睛一亮的真爷们的形象。可以不客气地说,在中国古代大众文化中,根本缺少一种真爷们的基因。好莱坞想打开中国市场,费老鼻子劲整出一部多少具有点中国元素的电影,却是一部《木兰》,很让人无语。
中国的女强男弱的大众文化,是形成中国社会阴盛阳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男人,多是许仙,梁山伯,宋江,猪八戒,贾政,贾宝玉这样的角色,使中国社会本就缺少一种真爷们的文化标杆,而深受中国大众文化影响的中国女性的过于强势,更使得中国的男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改变中国社会阴盛阳衰的现象,应该从改造大众文化开始。让人欣慰的是,那种千呼万唤难出来的真爷们形象,现在开始慢慢地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当中,其代表是都梁的作品《亮剑》与《血色浪漫》,其中的人物李云龙,楚云飞,钟跃民,周海洋,都是让人心仪的真爷们形象。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物出现在大众文化当中,逐渐为中国社会建立一个真爷们的文化标杆,以此慢慢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