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始末(十六) 露“底”的“虚构”作品
安芃
2012年1月31日,这一天,方韩大战空前地热闹起来,战事不仅只限于网络,而且扩展到电视媒体。
这一天方舟子很忙,除了在新浪微博发布一篇文章,转载一篇文章外,还在搜狐微博做了个微访谈《我为什么要打破韩寒的神话?》,并且在东方卫视亮相,与韩寒在电视上隔空交火。
1月31日上午8时35分,方舟子在新浪博客发布转载博文《[转载]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
方舟子转载博文《[转载]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
这篇博文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角度,对韩寒的《求医》一文从细节上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这篇《求医》文章的作者去的医院不可能是一家九十年代末期上海的大医院,只能是文革晚期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家地方上的小医院。
我就不再罗列这篇博文的论点论据了,如果要罗列的话,我就不得不大段大段地引用原文,这样还不如朋友们自己去看原文更好。
这篇我也找出了原博文,并且浏览了一下原博文后面的跟贴,我看到韩粉们对原文的反诘千篇一律,全部都只有一条理由:文学是允许想象,虚构和夸张的,仿佛有了这一条,文学就成了一个硕大的垃圾场,无论什么玩艺放在里面都是合情合理,不容质疑的了。
其实这些韩粉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学的虚构和夸张,更不懂文学虚构和夸张的规律。没办法,我不得不在这里给韩粉们普个及启个蒙,谈谈文学的夸张与虚构及其规律。
我们先说说夸张吧,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是用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故意夸大这件事的某个特征,以引起读者的惊叹和共鸣。
这种夸张的手法,诗词里面应用得最多。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大瀑布的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大愁的容量,形容其多。比如我们说:“韩寒文章中的漏洞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也是一种夸张。这些,应该都很容易理解。
韩寒的《求医》一文中,也用到夸张的手法,比如这一句:“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只是速度嫌慢,往往写一个字要半天,如逢急病,只怕病历卡还没写好,病人早已一命呜呼了。”
文学中用到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问题,方舟子一方的质疑什么时候针对过韩寒文章中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了?从来就没有过!
有的韩粉回应质疑的时候说,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违背事实不合理,也应该打假。这种回应,如果不是文学白痴,那就是存心找茬,毫无逻辑性可言。
我们的质疑其实跟另一个词有关,那就是虚构。
所谓虚构,就是非真实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求医》是虚构的文章吗?
这个我们本来不知道的,但韩老爹自己说了,《求医》这篇文章写的是韩寒患疥疮后求医的真实经历。如果韩粉们非要说是虚构的,那等于韩粉们在集体打韩老爹的脸,韩老爹的那张脸在成千上万韩粉的集体打击之下,现在不知还能剩下多少哈。
好了,我们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求医》这篇文章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好好说说虚构这件事儿。
虚构这个事儿说起来挺大,从哪里说起呢?
想起了韩寒的《呈堂证供》中有这么两句话: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吴承恩去西天取过经啊。”
好,既然韩寒提到吴承恩和西天取经的事,那么我就从吴承恩和《西游记》说起,看看究竟是谁在胡闹。
《西游记》是神话作品,里面的情节肯定是虚构的吧?吴承恩去过天宫吗?没有,天宫肯定也是虚构的。
吴承恩虚构的天宫是什么样的呢?玉皇大帝坐在灵霄宝殿内,底下以太白金星为首的一班文臣和以托塔天王李靖为首的一溜武将分两边站列--吴承恩把地上皇宫的朝堂整个地直接搬到天上去了。
吴承恩没有去过天宫,也没有去过龙宫,乌鸡国,女儿国,天竺国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也都是虚构的,而他笔下虚构的这些地方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与明朝时候的中国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天竺国的如来佛祖也与明朝的官僚没有太大的区别,他的手下也会向唐僧师徒索贿,就跟中国的衙门一个德行。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虚构故事时,他脱不出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无论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多么离奇,但作品的底色,也即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总也摆脱不了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及其生活环境的文化烙印和时代烙印。
所以,吴承恩虚构,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虚构。他虚构的天宫,天竺国都是他自己想象中的。尽管世上并无真正的天宫,但历史上的确有天竺国,吴承恩虚构的天竺国只是中国明朝社会的缩影,反映的是中国明朝社会的生活底色,与真正的天竺国没有一分钱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虚构。
而韩寒的虚构呢?他虚构的大学生活居然与真实的大学生活丝毫不差,他虚构的九十年代末期的上海大医院居然碰巧就与文革末期的地方小医院一模一样。所以他的虚构并不是不真实,而是太真实,真实得匪夷所思,就象从没去过天竺国的吴承恩却能够写出历史上天竺国真真实实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一样。
任何人的虚构都会显露其真实的生活底色,这是文学创作的常识,也是文学创作的规律。韩寒的文章,其虚构(如果是虚构的话)非常真实,显露出真实的生活底色,只是这个生活底色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与这个底色相符的生活经历,这才是我们质疑其代笔的真正理由。
所以,韩寒用吴承恩虚构的西天取经(虚假的)来比照自己文章中的大学生活描写(真实的),才是真正的胡闹,真正文学白痴的说法。
好了,文学常识课到此结束,让我们再回到方韩大战吧。
当日上午11时03分,方舟子发布博客文章《“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方舟子博客文章博客文章《“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方舟子的这篇博文分析了韩寒在14岁读初二时一个月的写作才能“井喷”期内写的《书店》一文,从两个方面论证这篇文章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第一 ,韩寒14岁时,其学养和经历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篇知识丰富并表现出中年男人恶趣味的文章。
第二 ,这篇文章所有细节显露的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生活底色,描写的应该是90年代初期的书店,那时候韩寒才八九岁,不可能有文章中那样的感受。
因为类似的质疑我们以前已经罗列过很多,我就不在这里重复罗列了。如果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读原文。
当日下午3时至4时,方舟子还在搜狐微博做了个微访谈《我为什么要打破韩寒的神话?》,在网上回答朋友们的问题,发表自己对这次打假的看法,陈述自己打假韩寒的理由。
方舟子在访谈最后说:“韩寒背后有包装、公关团队,有商业利益集团。而我只是一个人。但是我背后还有无数普通网民在用各种方式支持我,这也是我力量的源泉之一。所以,感谢广大网民的支持,荣誉属于你们。”
这一天,方韩二人还分别接受了东方卫视的采访,两人隔空交火(视频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vScteUofw)。
看了这段视频,我个人感觉,方舟子的逻辑性比较强,只是就事论事,很诚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韩寒呢,居然会说出方舟子越来越怪,“祝他早日康复”这样的混帐话。
另外,韩寒还有许多逻辑上说不过去的地方。比如说央视访谈中对《三重门》书名意义的回答,他说所有的人都围攻他,让他感觉受到侮辱,所以不愿回答。事实是,那时《三重门》刚刚出版不久,并没有人围攻他,而且提问的是央视主持人,好意采访他,他怎么会感觉受到侮辱?实在说不通。
韩寒最后说,这样的质疑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打击是灾难性的,这话也纯属胡扯。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用自己的作品说话,怎么会害怕这样的代笔质疑呢?不说别人,就拿我自己来说,尽管我不是什么作家,尽管我这个《始末》也不是什么杰作,但你要质疑我这个东西是别人代笔,我一点也不会害怕,而且根本就不会去回应。有回应这个功夫,我还不如去赶紧写出下一篇,再下一篇,再下一篇。而且无论是当众在教室里写还是在电视台写,都没有问题,我怕什么呢?几篇写下来,所有质疑还不都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质疑,对韩寒这样的冒牌作家才会是灾难性的,而且是致命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