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一:贾雨村—一个清官的末路
多年以前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懵懂少年—严格地说,是一个刚刚考完中考的后初中生准高中生—满怀读破万卷书的豪情,从中学图书馆里搬回一大堆书,就是这一大堆书,填充了他进入高中之前的那个无聊的炎夏。
这个少年的这个光景,也许可以用一幅我下面要说到的对联来形容: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听起来很牛哈!反正吹牛也不上税,不吹白不吹了。
这一幅对联的确很牛,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牛法,这个我下面要说到。
当然,这个豪情满怀的懵懂少年就是本人了。
那个夏天的那一大堆书中,我现在还记得的只有两部,一部是姚雪垠的五卷本大部头《李自成》,另一部就是曹雪芹著,高鹗续的通行本《红楼梦》。
姚雪垠的《李自成》我读得很快,稀里哗啦没几天就读完了,但如今除了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还记得,具体细节已经忘得一干二尽。
《红楼梦》我则读得很慢。实际上我还不是读,而是背。
当然,我不是背诵《红楼梦》全书,而是背书里面那些诗词联曲甚至回目。那时,《红楼梦》对于我,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诗词曲读本,我把里面我认为水平较高的诗词曲全都抄录下来,并花时间认真背了下来。当时,书中的那些诗词联曲,有一半我都能背下来。当然,这么些年下来,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
其实,以我当时的年纪,《红楼梦》作为小说,其情节对我完全没有吸引力,我真的不懂那些啰啰罗嗦嗦琐琐碎碎的细节描写有什么好。不过,有些经典的情节,因为独特,所以读完以后就一直无法忘记,象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卧石,晴雯撕扇,香菱学诗,探春当家等等。
那时读《红楼梦》,背《红楼梦》诗词联曲,纯属一个青涩少年的附庸风雅而已。不过,尽管我不知道《红楼梦》作为小说究竟有什么好,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这部书很高深,我看不太懂,其文学价值肯定甩下《李自成》好几条长安街了。
读《红楼梦》,那是需要经历与阅历的。
好些年过去了。最近,因为要码一个贴,涉及到《红楼梦》,便在网上找了个《红楼梦》通行本来看,没想到一开始看,就再也收不住,这一看才知道,当年读《红楼梦》,简直就是入宝山而空返,现在再开始读,才慢慢地读出了其中的滋味。
于是,我干脆将《红楼梦》重读了一遍,这一次读得比较慢,是真正的读,这一读就读出了许多的感想,把这些感想记下来,就有了这个《重读红楼》系列,算是这次重读红楼的一个副产品。
另外,在重读红楼的过程中,我发现网上找到的这个通行本错漏很多,于是我一边读,一边在网上找到其他版本来认真校对,改正错漏之处,并将书中没有把握的生字在每一回后面加上注音及字义解释,于是最后我就有了我自己校订的一个质量还算过得去的《红楼梦》通行本,这大概算得上这次重读红楼的另一个副产品吧。
好了,闲话 少说,现在开始重读红楼。
一,贾雨村—一个清官的末路
什么,贾雨村,这个如假包换成色十足的赃官,你居然说他是个清官,你有没有搞错?
没错,贾雨村的确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十分不堪的赃官,但人家也并非生来就是赃官的,人家也曾经清官过,你若不信,听我详细说说。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在全书的许多重要关节处承担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要说贾雨村,从哪里说起呢?
让我就从上面提到的那一幅对联说起吧。
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中秋之夜,贫困潦倒地蜗居在姑苏葫芦庙内的贾雨村对月感怀,吟出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一联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其表面的寓意也很明白,是贾雨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他相信只要有机会垂青,他一定能大展鸿图,飞黄腾达。
然而,这一联除了表面的寓意之外,还隐含作者对书中这一段情节的预告与作品结构上的设计。
这一联中的“玉”与“钗”,实际上指的是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林黛玉与薛宝钗。此时,林黛玉与薛宝钗都在后台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来引领她们出场。
那么,她们各自在等待什么呢?
我们先看这一联的下联:“钗于奁内待时飞”
钗指薛宝钗,薛宝钗在等着什么呢?在等着“时飞”。
“时飞”是个什么东西?
“时飞”不是东西,“时飞”是个人。
《红楼梦》里面写得很清楚:“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时飞”指的就是贾雨村。所以,薛宝钗在等着贾雨村引她出场。
其实这一句还有另一解,“时飞”也就是“是非”的谐音,指的是冯渊薛蟠那一桩葫芦案是非官司,要等到作者说完贾雨村判定那一桩是非官司后再说薛蟠带薛宝钗进京,薛宝钗才正式出场,所以说:钗于奁内待时飞(是非)。
再看此联上联:“玉在椟中求善价”
玉指的是林黛玉,此时林黛玉在等待“善价”。“善”是好的意思,“价”是“贾”的谐音,指贾雨村。“善价”也即“好的贾雨村”。书中第一次提到林黛玉,是贾雨村到林家作家教的时候,所以林黛玉也要等到贾雨村引领才能出场,所以是:玉在椟中求善价(贾)。
由此看来,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认为此时的贾雨村还是一个“善贾”,还是一个清官,并不是一个徇私枉法的赃官。
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贾雨村获甄士隐赠银后进京赶考,“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可是知府做了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丢了官。
这一段故事,《红楼梦》书中原文表述是这样的: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关于这一段,少年时初读红楼一带而过,轻易就认定这个贾雨村天生就是个贪官赃官,难怪后来会徇私枉法乱判葫芦案了。
但这一次我重读这一段,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让我们先仔细地分析一下书中上面那一段话吧。
首先第一句,“未免有些贪酷之弊”。这里贪酷两个字是比较抽象的说法。贪,可以是贪财,也可以是贪名,也就是尽力保持一个清官的令誉,作者并没有具体指明贾雨村是怎样一个贪法。酷这个字就更是说不清楚了,酷为严酷,可以是对老百姓严酷,也可以是对手下那些贪官污吏严酷。书中只是大而无当地说“贪酷”两个字,并没有列举任何具体的贪腐行为,因此也并不能构成任何具体罪名。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此处的旁白为:“未免有些贪酷受贿之弊”,加上了“受贿”二字,便将一个抽象的“贪酷”说法具体行为化了,因此坐实了贾雨村的贪腐行为,这是不恰当的,其实这并非作者的原意。
下一句,“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这里指贾雨村在官场中的为人,与其他官员合不来,与是否贪腐无关。
再下一句,“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这里说的是“寻了一个空隙”,说得很含糊,并没有说是怎样的一个空隙,更没有指明具体的贪腐行为,也极可能是工作中的某个失误或者得罪了上面的某个人而已。
最后那句话,“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此处上司参贾雨村的内容全部都是大而空的套话,并无任何具体指证,也看不出贾雨村有何具体的贪腐罪状。请注意“且沽清正之名”这个说法,这个是比较负面的说法,如果用比较正面说法,说明此时的贾雨村还是很在乎自己的清正之名的。
所以,当我们把上面这一段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对此时贾雨村是否真有贪腐行为打上一个大大问号了。
我有以下两个疑问。
第一,如果贾雨村是个贪官,他为什么会“恃才侮上”让“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呢?如果他是贪官,他不知道官官相护,不知道上下打点吗?不知道巴结上司吗?贪官也该有符合贪官特质的行为吧。而且很显然,那些官员对他“侧目而视”,是因为他“恃才侮上”,而不是因为他有贪腐行为。
第二,清朝贪官多如牛毛,即使不能说无官不贪,但说十官九贪还是说得过去的,为什么只有贾雨村被上司参了呢?而且贾雨村是被上司参,而不是被百姓告。按说,贾雨村再贪,并不影响上司的利益,为什么上司要“寻个空隙”参他呢?贾雨村哪里得罪了上司呢?
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再仔细研究上面那段文字,我才从其中看出了另外的意思,这另外的意思就是:这时的贾雨村不但不是一个贪官赃官,还是一个大大的清官廉官,否则,他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上面那段话,话中有话,把那背后的意思翻译出来,大概应该是这样的:
此时的贾雨村,才干优长。因为是进士出身,凭能力获得官位,所以他只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看其他任何人的脸色行事。他清廉耿直,对上司不但不巴结,还经常直言劝戒,甚至直接指出上司的问题。对下属严格要求,不使有贪腐的机会,让下属失去很多发财的机会。因此,这个贾雨村,让官场上上下下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后,上司抓住他工作中的一个失误,添油加醋狠狠地参了贾雨村一本。这个贾雨村一向根本不擅长拉关系,结果上面无人保,下面无人顶,深宫里的皇帝哪里了解下面的事,于是,贾雨村轻轻易易地就丢了官。
在那个年头,只有一个清官,才会这样轻轻易易地丢官。
如果是一个贪官,贪腐之后上下打点,左右逢源,扎下盘根错节的关系,上下左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哪里那么容易能参得动他?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时候的贾雨村,其实是一个清官,就像上面那幅对联中说的,是一个“善贾”。
我这个结论对不对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贾雨村尽管知府做了不到一年,但以前在其它官位上一定也呆过一些时日。书中说他丢官以后“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说明他做官还是做了几年的,而且还小有积蓄。他的积蓄究竟有多少呢?作者没有细说。如果说他是个贪官,即便没有十万雪花银,七八万总是有的吧,那也应该是个大富豪了。
但他丢官之后是个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呢?这一点作者从侧面有涉及到。
丢官之后的贾雨村,把家小安排好之后,“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了。
请注意这个词:“担风袖月”,与“两袖清风”有什么区别吗?
此时的贾雨村出去旅游,显然不是出则豪华车,入则五星宾馆的气派,而竟是个穷游的光景,需要一边打工,一边旅游。他的工作就是在所到之处给别人做家庭教师。他做家教的老板之一就是林如海,学生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就是在这里正式出场的,她等到了那个“善贾”,现在可以出场了。
只有“善贾”,才有资格给林黛玉当老师。如果此时的贾雨村是个猥琐的贪官,他是不配给林黛玉当老师的,他一定老早就被林黛玉赶出家门了。
所以,从《红楼梦》开篇到贾雨村给林黛玉做家教为止,书中没有出现关于贾雨村贪赃枉法的任何实证,倒是有不少的描写表明他是个清官,是个善贾。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前面那一幅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联,的确很牛,隐藏着好几层涵义。第一层是字面意思,也即玉求价钗求飞。第二层是小说故事中的寓意,比喻怀才不遇的贾雨村待机而动。第三层是小说情节预告,预告林黛玉和薛宝钗即将出场。第四层是透露小说结构上的设计,林薛二人的出场需要贾雨村来带动。第五是给此时的贾雨村这个人物做了一个基本评价,也就是“善贾”。
一幅并不起眼的对联,居然包含如此的多的涵义,作者的文笔,当真让人叹为观止。而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你也许会说,作者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你却解读出这么多涵义来,是不是有些过度诠释了?
其实,对这一副对联做这样的解读,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红学中的基本常识。我们看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是否过度诠释,要看这样的解读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还是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我们上面对这幅对联的解读,应该说一点也不牵强,非常合乎作品的逻辑,也合乎故事的情节和情理。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喜欢正话反说,比如描写贾宝玉时,就常常正话反说。我认为他写贾雨村“有些贪酷之弊”那一段,也属于正话反说。而且他还怕读者误会,后面还用了“担风袖月”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两袖清风”,并且在对联中用了“善贾”来明白无误地对这时的贾雨村作了个明确的评价。
此时的“善贾”是相对于后面的“恶贾”而言的,正因为有此时的“善贾”,才凸显出在后来葫芦案中贾雨村从“善贾”到“恶贾”的转变过程中表面的波澜不兴和内在的惊心动魄。
正是因为在林如海家给林黛玉当老师的机会,贾雨村才得以结识林黛玉的舅舅贾政,从而攀上了贾府。
也就是从攀上贾府的高枝开始,作为“善贾”的贾雨村消亡了。贾雨村从此无可救药无可挽回地逐渐变成了一个贪官赃官,在“恶贾”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贾政的保举下,贾雨村很快就官复原职,做了金陵应天府知府,接手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冯渊薛蟠的葫芦案。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这个案子都很熟悉,我就不详细说了,我只想说说护官符的事。
护官符这件事,是由贾雨村的门子提出来的,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贾雨村虽然以前做过知府,但他并不知道做官还需要有这样一个护官符,也说明了贾雨村并没有护官符这样的概念,从而也说明了贾雨村以前的确是一个清官,否则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做官要有一个护官符呢?
如果贾雨村早就是一个赃官贪官,那么他也早就会有这么个护官符的概念,也早就准备了这样一张护官符,也就用不着手下的门子这时候来提醒他了。
此时,在徇私枉法的课堂内,贾雨村还是个尚未入门的小学生,还需要手下的门子来教导他。
不过贾雨村很聪明,学得很快,不久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整掉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手下门子。以后更加变本加厉,彻底地沦为贾府的走狗,居然令人发指地为了替贾赦弄到几柄扇子而害得别人家破人亡。
从葫芦案开始,贾雨村的情形就与以前很不一样了。
贾雨村以前做官,官位是凭本事考中进士得来的,他只需对皇上负责,对国家负责,他可以由着性子做清官。但现在不一样了,他的官位是贾家给的,于是他很自然地成了贾府夹袋中的人物,不得不看贾府的脸色行事。否则,贾府分分钟可以让你做官,同样也分分钟可以让你丢官。而葫芦案牵涉到贾家利益,只要他还想保持官位,他就不能不维护贾家的利益,也就不能不徇私枉法乱判葫芦案。否则,他就只能弃官而去,接着去穷游天下。除此以外,没有第三条路好走。
贾雨村选择了继续做官,于是他只能徇私枉法,只能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个贪官赃官,这个转变,那么真实,那么自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从此,一个清官随风而逝,一个贪官赃官应运而生。
在那样的制度中,那样的环境内,清官,日暮途穷,无路可走,贪官赃官则左右逢源,飞黄腾达。这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也是曹雪芹的无奈与悲哀。
但愿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有这样的无奈与悲哀!
贾雨村的故事,看似平淡细微,实际上却非常的犀利和深刻,这是曹雪芹的犀利,是《红楼梦》的深刻。
这就是在那样的制度中,那样的环境内,贾雨村:一个清官的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