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钉子城
89 日本人的宿命—赢了战役,输了战略
安芃
1941年10月9日,第二次长沙会战以日军全部撤回原驻防地而结束。
此次会战中日双方的损失报告也与往常一样,差别很大。
中方的损失报告为:中方伤亡七万左右人,日方伤亡四万多人。
日方的损失报告为:日方战死1670人,负伤5184人,失踪14人,总计损失6868人。中方 伤亡十数万人。
当然,就象我以前说过的,日方一贯大幅度地隐瞒己方损失,夸大对方损失,因此日方的数字不足采信。
因为会战中日军是进攻的一方,而华军在会战前期一直节节败退,无法精确地掌握日军的伤亡情况,所以中方的日军伤亡数字也不足采信。
我个人觉得比较客观的估计是:中方伤亡七万多人。日方则比照前面春华山之战中日军一个中队一次战斗就伤亡三分之一的情况,加上日军在大云山作战和在华军敌后破袭战中的伤亡,保守地估计,日军在此次会战中的伤亡应该接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十万日军,伤亡当在三万左右,这个估计,应该不算太夸张。
会战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即1941年10月10日,就是中华民国国庆节双十节,国民政府再次开动宣传机器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二次长沙大捷。
事实上,把第二次长沙会战称为大捷太勉强,毕竟会战中华军几个主力军都遭受重大损失。有人甚至认为第二次长沙会战是中方失败,日方获胜。
另外有一种比较折中的看法认为,第二次长沙会战,日本人是赢了战役,输了战略,本人同意这种看法。
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和战役的层面来看,这次会战的确是日军的一次胜仗。但如果从政治的民心士气的角度和战略的层面来看,这次会战则是日军的又一次败仗。
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的战役目的是重创第九战区华军主力,结果华军几个主力军遭到重创,日军的战役目的应该说达到了。至于说占据长沙,这也许只是阿南惟畿心目中的愿望,却并不是日军最重要的战役目的,而且日军最后也攻下了长沙,只是因为补给线被切断以及兵力不足无法固守才不得不撤离。所以,只从军事的和战役的角度来看,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确是日军获胜。
然而,尽管日军获得了军事上和战役上的胜利,但这次会战却没有给日本人带来任何战略上的成果。
首先,日军未能占据长沙。
日本人尽管攻下长沙,却不得不马上放弃了。就象以前冈村宁次在他给上司的报告中说过的:“在作战中放弃已占领的要地要域而返回原驻地的作法,不啻鼓励敌人反击,并会成为敌人宣传的材料。”
的确,作为侵略者,攻城略地才是硬道理。其实无论中方还是日方,普通国民对抽象的伤亡数字没有太大的兴趣,占领城池才是最直观的战果。日军没能占据长沙,这对日本的民心士气都是重大打击。相反,华军收复了长沙,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宣传材料,对中方的民心士气都是很大的鼓励。
其次,日方损失巨大。
此次会战,日军伤亡大约三万人左右。三万人,超过了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退一万步说,我们就算日军的战报中的日军伤亡人数没有缩水,日军的伤亡为6868人,那也接近一个日军混成旅团的人数。在太平洋战争即将开始,日军大本营在兵力运用上要一个旅团一个联队计算的时候,这样的损失将给日军即将开始的太平洋战争和南洋战争带来更多的困难。所以,这次没有任何战略成果却损失惨重的会战,对日军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日军没有达到让国民政府投降屈服的战略目的。
第二次长沙会战,是日本人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最后机会。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美同盟,共同对日宣战,国民政府再也不可能对日屈服了。所以,这次会战没能让国民政府屈服,就是取得再大的战役胜利也毫无意义,日本人从此永远失去了让中国屈服最后机会。
日本人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
日本人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战略家。所以,尽管日本在中国赢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就是日本人的宿命。
会战结束了,尽管国民政府对外高调宣传第二次长沙大捷,但蒋伟人自己心里也明白,这次会战其实是华军的一次战役失败。
既是失败,就要检讨,就要找出责任人来为失败买单。
那么这次为失败买单的倒霉蛋又是谁呢?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