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始末(八) “天才”的井喷式写作
安芃
2012年1月22日,兔年的最后一天,农历除夕。
这一天方舟子攻势稍缓,只于上午10时15分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韩寒的悬赏闹剧》。
方舟子的这篇博文把他对韩寒悬赏没有诚意的所有质疑--一再修改悬赏声明,玩糊弄人的文字游戏等--全部整理集中起来,因为这些观点前面都有提及(我也不在这里罗列要点了),所以这篇博文算不得攻城略地,只算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缓一口气。
毕竟方舟子还要过年,毕竟人家韩寒一干人也要过年。或许方舟子也不想跟央视对着干,不想影响春晚的收视率。
2012年1月23日,龙年的大年初一, 掌握着战役主动权的方舟子很人性化地提出休战一天。方舟子在微博中说:“按‘咱们这儿’的习俗,给韩家父子放一天春节假,明天或后天我再上新文章,敬请关注,不要散了。”
做个补充说明,“咱们这儿”(《非你莫属》前电视节目主持人张绍刚定义的“中国”)的习俗是:大年初一不扫垃圾。
方舟子休战一天,让大家略感失望,但还至于太失望,因为方舟子也说了,明后天就要上新文章,还让大家关注,不要散了。
方舟子果然说到做到,第二天,也即2012年1月24日,龙年正月初二上午8时57分,方舟子发布新的博客文章《“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打响了射向“天才韩寒”假说的第二枪。
方舟子博文《“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
方舟子在这篇新博文中对韩寒的写作能力作了一番考察,这种考察从韩寒的写作天赋开始。
韩寒是否真的象他自己和他父亲说的那样从小就有特别的写作天赋呢?
方舟子抄录了韩寒2006年在博客上晒过的一篇他自己认为写得挺好的小学二年级作文《冬天》手稿:
韩寒二年级的作文手稿
(这样的手稿才是真的,有很自然的修改痕迹。
韩寒以后发表的那些所谓“手稿”就只能算是
笑话了)
“冬天到了,天气很冷,很可能下雪。下雪的时候,我们的衣服穿得很多,都跑出去玩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有时候,我和他们一起玩,我们玩起来可有劲了。玩打雪仗的时候,我一直输掉。以后,我一定要把他们打输,让他们尝尝我的厉害。1990年11月14日。”
有人能从这篇作文中看出什么特别的写作天赋吗?我怎么愣没看出来?都是大白话,一点也不文学,是个人就写得出。文中的“他们”是谁,也没有交代,一会儿我们,一会儿他们,逻辑关系相当混乱。在韩寒眼中,这就算写得挺好的作文吗?神马鉴赏水平啊这是?就这么个玩意也好意思拿出来晒?
说实话,本人虽不是什么文学天才,虽然我们小时候写的都是《新学期的打算》,《我和雷锋比童年》之类,但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小学二年级的作文绝对比韩寒的这几句大白话要强得多。当然,这个我也没办法自证,其实也不需要自证,因为我这个一点也算不上吹牛,你现在要到中国无论哪个城市无论哪个小学随便找个二年级班级翻出全班同学的作文本,多一半同学的作文都绝对比韩寒那几句大白话强。
接下来,方舟子抄录了一个早夭的真正的天才文学少年吴子尤小学一年级的一篇作文《我与卓别林》作为对比:
“卓别林(1899-1977)8岁上唱歌的学校,1906年自编、自导、自演。他在电视里演的我喜欢。我想在2018年也演。我在2025年演‘木偶’,2031年演‘快乐’,2036年演‘我家’,2038年演‘大盗贼上集’,2042年演‘下集’。在2064年演‘国王’,2074年演‘女人真快乐’。1997年4月29日”
天然童真的想象力,超于同龄人的知识功底和词汇量,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天赋。说老实话,这样的文字,小学一年级时,我绝对写不出来。
既然说到吴子尤,我就多说几句吧。吴子尤是位90后早夭的(1990--2006)真正的天才文学少年,吴子尤自幼在文学上的勤奋和努力,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有着十分连贯且非常清晰的成长足迹:4岁听故事,5岁开始学说相声,6岁开始看卓别林电影,8岁开始写作,小说,散文,现代诗等,曾是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学员。还在小学时,吴子尤就建立了“月亮文学社”,表演,介绍了许多莎士比亚作品,还常常组织阅读活动。
天才少年作家吴子尤
对于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作家,你就没有办法质疑,也没有人会提出质疑。
既然又说到天才,我索性就再多说几句吧。在这个世界上,天才容易早夭,例子太多,这个大家应该都没有异议。其实天才早夭,并非天妒英才,也并非偶然,而是有很实在的客观原因。
所谓天才,就象我前面说的,只不过是具有一定智商的某个人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里倾注了比其他人多得多的精力和心血而已。如果这样过度的精力和心血的倾注发生在一个人刚刚开始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本来应该是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玩耍的),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发育上的严重失衡,从而对其生理发育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这才是天才早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天才,其付出的代价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所以,在这里我奉劝我们的推爸推妈们,还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天才那条路上推的好。
(由此我们联想到韩寒,三十好几了还活蹦乱跳的,好象没有一点天才的症状么。呵呵,开个玩笑)
不过的确,与吴子尤相比,韩寒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方舟子对此提出了重重疑问。
第一,韩寒在小学时候并没有象吴子尤那样表现出任何写作方面的特殊才能,象《冬天》这样的作文,其实只证明了韩寒自幼文字水平和想象力均严重贫乏,可为什么在上初二的时候,其写作才能却会突然来个毫无预兆不合常理的井喷式的大爆发?1997年3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韩寒一口气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投稿即中,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广东《少男少女》、上海《少年文艺》等刊物上,还被评为优秀少儿习作,好作品奖。这些作品被评为‘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完全像是成人作家的作品。”
韩寒井喷式的写作才能大爆发只持续了一个月,突然就停止了,不喷了,原因据说是为了中考。
第二,那我们就说说中考吧。天才偏科,可以理解,一个文学天才偏科,按道理应该是文科好,尤其是作文好,理科不好才对。可为什么韩寒却恰恰相反呢?韩寒理科成绩还过得去,语文成绩很差而且作文最差。中考以前,韩寒恶补了几个月功课,最后数学拿到了114分(满分120分),应该说相当不错,可语文才考了90多分(满分120分),原因是作文扣分太多了。最后总分只考了460分,只能作为体育特长生(曾得过金山区中学生男子3000米长跑第一名)上了松江二中。
第三,上了高中后,韩寒的语文仍然经常不及格。最后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语文只得40多分而退学。为什么一个文学天才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会如此糟糕?为什么写作才能在考试时就一点也表现不出来呢?
对此,韩仁均的解释是,韩寒因为对语文考试形式不满,故意不答题,或故意不按要求写作文。这种解释实在太牵强,太蹩脚,太不合逻辑,没有任何说服力,至少对我没有任何说服力,因为我无法想象一个高中生会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让我们设身处地为韩寒想一想:其它功课都不及格,只有语文和作文是自己的特长,可以证明自己有一技之长,可韩寒为什么不去证明自己的这种特长而非要故意连语文也考不及格呢?是为了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大傻蛋吗?可能吗?就是用屁股想也想得到。
好,我们退十万步说,就算韩寒不在乎他的高中学习成绩,特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是个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大傻蛋,可是中考呢?他不可能不在乎中考成绩吧?否则也不会恶补几个月了,据说还为此停止了他的“井喷”,那为什么拖了他的中考成绩后退的,却偏偏是作文?
第四,就是这么个语文考试经常不及格的韩寒,为什么能在高中时突然又出现一次“井喷”写出一部“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若没有知情人告诉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语言是分年龄层次的,什么样的年龄说什么样的话。然而少年韩寒却是一个例外,他不再以一般少年的语言来思考世界,来叙述世界。”(曹文轩《三重门》序)
最后,方舟子还陈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韩寒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他自己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初赛作品也被认为非常老练,像是成人写的。为避免初赛中有可能出现的请人捉刀或抄袭等弄虚作假的现象,新概念作文大赛还举行公开复赛。据称韩寒因为没有接到复赛通知,没有和其他入围者一起参加公开复赛,而是在复赛之后单独对他一个人进行考试,然后给他一等奖,他因此一举成名。韩寒的这次单独复赛疑点重重,以后我们会有专文分析。
第二件事,韩寒第二年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自己投稿的作文《头发》入围。这一次,他和其他入围者一起参加复赛,写了一篇《人生的定义》。但是复赛的结果却相当不妙,《人生的定义》没有获奖,而是给了他的初赛投稿作品《头发》二等奖。能够真实反映其写作水平的《人生的定义》没有收入大赛作品集,也没有收入韩寒的文集。
从以上几重疑问和事实当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规律:“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而这个规律,其实只能指向这样一个结论:那些老练的好象出自成人之手的作品,并非韩寒自己的作品,而是有人代笔。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据,只有基于事实的合理质疑,这些质疑将怀疑的种子撒进人们心里,在那里扎根,发芽,开花,一遇时机成熟,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面对这样的质疑,“韩寒神化”的“天才”底座开始摇摇欲坠。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