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始末(十) 天上掉下个《三重门》?
安芃
2012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四,韩寒代笔纷争进入第十一天,方韩大战进入第八天。
方舟子的这个农历年过得紧张而充实,除了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其它日子每天至少写一篇质疑博文。这个大概是方舟子自身的好胜心与勤奋的天性使然,而不是因为2000万元的悬赏的诱惑。因为方舟子比谁都明白韩寒的2000万元的悬赏毫无诚意,一点也不靠谱,指望韩寒兑现赏金,比中个2000万的乐透奖的概率还小。
1月26日上午9时29分,方舟子发布新的质疑博文《“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将质疑的矛头直指韩寒至今获得的所有荣誉的源头—韩寒的处女作,成名作加代表作的《三重门》,韩寒就是凭借《三重门》这本书跻身作家行列的。
方舟子博文《“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三重门》是韩寒的立身之作,对韩寒极为重要。然而《三重门》也是被人们质疑最多,代笔嫌疑最大的一本书。如果《三重门》被证明是代笔,那么韩寒的作家地位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
1月26日,方舟子还没有《三重门》代笔的直接证据,这样的证据要到韩寒出版了他的所谓“手稿集”之后才会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方舟子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尤其是韩寒父子自己提供的资料来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这一天的新博文里,方舟子考察了《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写作方式,以及韩寒对自己作品的了解程度。
先让我们随同方舟子一起来考证一下韩寒的《三重门》这本书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吧。
首先,我们看看韩仁均的说法。
韩仁均在他的《儿子韩寒》一书中说得很清楚,韩寒从1998年下半年进入松江二中后不久开始写《三重门》。
“其实严格地来说,韩寒的《三重门》写于留级前,写于16岁,也许开始准备的时间更早。”
“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
“在1999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区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长篇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整理一下韩仁均的说法:韩寒写作《三重门》的时间应该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学后不久到1999年的三月,共约六到七个月的时间,四月书稿便已送去联系出版。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人,1998年下半年开学不久刚满16岁,到1999年三四月间也不过16岁半,还要过差不多半年时间才满17岁。
让我们再看看韩寒自己是怎么说的。
就在前一天,也就是2012年的1月25日,韩寒在他的博文《〈光明和磊落〉--
我的手稿集》中说:“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焦点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 “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韩寒要到1999年9月才满17岁,而这时《三重门》已经送往《萌芽》杂志社联系出版将近半年了,韩寒怎么会 17岁以后还在如此勤奋地创作《三重门》?而且竟然还忙活了一年多?是在抄手稿吗?就是抄手稿也用不了一年多啊。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呢?
有没有可能是韩寒记错了自己的年龄,把16岁时写的记成了17岁?
按常理这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一个人对自己一生中首次获得标志性成就的年龄是不可能记错的,肯定一辈子都会记忆犹新。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体操队员在16岁那一年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他一定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年他16岁,如此重要的事,他会记成17岁吗?换了是您,您会吗?
即使退十万步说您记性不好,小学数学也不及格,记错了年份,那也不应该把您在这上面花了多长时间也一并忘了吧,六七个月到一年多,那是多出了整整一倍哦。
韩寒说自己17岁时写的《三重门》,大概只是很随意地顺从媒体的说法,他自己是真心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写的《三重门》,因为他很可能压根就没有写过《三重门》。
然而,这还只是穿帮之一,让我们接着往下考证。
韩寒说自己一年多时间“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但是在2006年11月26日播出的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听》节目中,韩寒对曹可凡又是怎么说的呢?
让我们看段截屏:
英雄出少年--曹可凡专访“80后”作家韩寒
http://ent.sina.com.cn/v/m/2006-11-21/21061338001.html
韩寒的这一句话我信,因为他自己就给出了证据。
韩寒自己在《零下一度》中写道“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1999年高一足球联赛,我们连小组都没有出线,我承认那次自己踢得很臭,因为和那时的队员在一起,我有些找不到感觉。”
韩少,我真是服了你,居然还能把课余时间都用来玩。课余时间你不去拼命读书,彻夜阅读《二十四史》,《管锥编》了?不去周一到周日地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三重门》了?
韩少,你让我们拿什么来相信你呢?你让我们相信你什么呢?
这还不算完,让我们继续往下看,看看韩寒是怎样写《三重门》的。
按照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的说法,韩寒写《三重门》是“偷偷摸摸”地写的,“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
“可再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可是韩寒自己对《三重门》的写作是怎么说的呢?大家也许还记得,韩寒在博文《正常文章一篇》里说过这样的话:
“《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与韩仁均的说法完全不同,又是穿帮。韩家父子啊,你们要我到底相信谁好呢?
但这一次我十分难得地选择再相信韩寒一次,谁叫他这次又给整出那么多证人来了呢。这一次也实在没有办法不相信他。
可是,韩寒原来并不是这样写作的,如果他真的还写作的话。
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韩寒和鲁豫的对话是这样的:
鲁:成功的作家都有一个写作的习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韩:没有,……但是我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
韩寒这句话我又一次难得地特别相信,因为从我们以前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韩寒的写作多多少少有些见不得人。
可是韩寒在写作《三重门》的时候为什么会如此高调呢?写一页就给同学们传看一页,而且写作时最烦有人在旁边看的韩寒硬是让同桌陆乐看着他从第一页写到最后一页,那做派哪里是在写作,那分明是在表演么。
这样的写作怎么老让我想到一个成语呢?而且也让我更加深刻懂得了这个成语的涵义,这个成语是:欲盖弥彰。
最后再看看韩寒自己对《三重门》这本书的了解程度。
前面我们已经用过韩寒自己也不了解《三重门》书名的桥段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实际情况是,还不仅仅是书名,韩寒对别人问到的《三重门》中很多内容都用“不记得了”,“忘了”来应付。
2005年11月30日的《南方日报》有这样一段记载:
“昨日,中山大学附中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300多名学生。……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时间里,不断有学生请他谈谈此前写作《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心得和体会。但韩寒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含糊作答,这引起一位女生对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的质疑。对此,韩寒仍然轻松回应:‘我记性不太好,写过的东西就忘了,但我对读者是很负责任的。’”
光看这一段就足以令人怀疑韩寒的确没有过创作经历,他不知道创作一部小说,要谋篇布局,要设计情节,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要细心琢磨;要创造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要深思熟虑。只要是你创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中的一切就都会乱熟于心,哪里能说忘了就忘了呢?
自己忘了自己的书写的是什么了,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作家吗?
一本书,那是一段呕心沥血深思熟虑的创作,不是
一篇随意的小文章或者漫不经心地说过的一段话
还有,你说自己记性不好,那《杯中窥人》作文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连拉丁文都用上了,那一次这记性怎么就好得跟百科全书似的?
好了,在这里打住,就让我们再后退孙悟空一个筋斗的距离,就相信韩寒一次,相信他的确是17岁时写的《三重门》,相信他的确是17岁时在同学们中间写的《三重门》,那么他16岁半的时候拿去联系出版的那本《三重门》又是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