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始末(九) “天才”获奖之谜
安芃
2012年2月25日,是麦田发动的韩寒代笔纷争开始之后的第十天,这一天,方韩大战风云甫变。
这一天,在发布《孤方请自赏》博文之后一直保持沉默的韩寒第一次出声,于当天凌晨5时29分发布博客文章《〈光明和磊落〉-- 我的手稿集》,间接地侧面回应方舟子和其他人的代笔质疑。
韩寒博文《〈光明和磊落〉-- 我的手稿集》
其实,与其说韩寒的这篇博文是对代笔质疑的回应,还不如说是个商业广告,公告出版手稿集《光明和磊落》的消息,只不过出版手稿集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代笔质疑的回应。
韩寒的这篇博文,应该说在文字上有了些进步,至少比前面几篇博文平和了许多,没有了以前的人身攻击(除了形容别人的质疑为“泼粪”以外)。
韩寒的新博文除了告诉公众他的手稿集《光明与磊落》将于4月1日出版之外,没有太大的信息量,也没有对代笔质疑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他大概是将他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他的手稿集上面了。
不过,韩寒的这篇新博文中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拿出来说一说。
第一句:“很多人看我不顺眼,在等待看我笑话之余,一直想把我踩倒,又苦于没有把柄,这次麦田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可以攻击任意作家的道路,原来只要看一个作家不顺眼,就可以说,这个作家的书不是他自己写的,并列举出大量的‘证据’。”
韩寒显然在这里以偏概全扮可怜。第一,别人并没有质疑“任意作家”(瞧这文字水平),只是质疑你韩寒,不用把其他人扯进来。第二,不是“任意作家”都可以象你韩寒那样列举出大量的代笔‘证据’的,要不,你去质疑质疑刘震云,莫言试试,看看能不能列举出大量的‘证据’,看看能不能整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第二句:“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不停的写”,果然是“地的得”不分)
看来韩寒的记性实在不怎么样,前几天才刚刚说过的话现在就忘了。前几天韩寒发布的博文《正常文章一篇》中刚刚说过,高中那一年多,他拼命地读书,病态地彻夜阅读《二十四史》,《管锥编》来着,怎么到这里又变成了“白天到深夜”地拼命写作《三重门》了?花这么多时间写《三重门》,那你还有多少时间彻夜阅读《二十四史》和《管锥编》呢?
韩少,你究竟让我们拿什么来相信你呢?你究竟要我们相信你什么呢?
疑云重重的“酷炫拽”— 韩寒和他的“手稿”
韩寒出版手稿集时,可能以为这是对方舟子一剑封喉的绝招,十分得意。可事实证明这也是他的又一大昏招,如果韩寒知道他处心积虑出版的所谓“手稿”实际上是给对手送去了他代笔的铁证时,他还会笑的如此萌萌哒吗?
我以为他还会的,也许没心没肺没头没脑没脸没皮没羞没臊没廉没耻正是韩寒这些年来畅行无阻的法宝和利器,这让我又想起了诗人北岛的那两句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 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好了,韩寒的“手稿集”要到4月1日才出版,在其出版之前,我们不知道其成色如何,先将其放一放,让我们回头看看方舟子在1月25日这一天有什么新的行动。
在这一天上午11时09分,方舟子发布了新的博客质疑文章《“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开始直接质疑疑云重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获奖之谜。
方舟子博文《“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
韩寒获奖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99年,《萌芽》杂志举办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送去了《书店》,《求医》两篇文章参加初赛,并凭这两篇文章入围。为了防止初赛舞弊,作文大赛还进行临时命题作文的集体复赛,这次复赛的题目是个行为艺术:咬了一口的苹果,但韩寒未能到场参加复赛。复赛结束后,有评委提出韩寒未能参加复赛,太可惜,能不能给他个机会,让他单独补赛。在获得多数评委同意后,主办方打电话给韩寒让其前来参加补赛。在韩寒补赛的房间里,《萌芽》杂志编辑李其纲给韩寒出的作文题目是将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后放进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里。出题以后,只留下一个叫林青的编辑在房间里,其余人都去吃饭。一个小时以后,其他人吃饭回来,韩寒的《杯中窥人》已经完成。后来韩寒凭这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
韩寒获奖经历看起来简单明了,但这里面的真情却是云遮雾罩,亦隐亦现,扑朔迷离,疑云重重,就连方舟子这样严谨的人都看得一个头三个大,这里头的疑问实在太多了。
面对这一团乱麻,我也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来试图理一理事情的脉络。
大致说来,方舟子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方舟子关注的第一点:一团纸。这不是一团普通的纸,而是一团曾做过一位文学“天才”命题作文题目的纸,这团纸的历史意义大可以与尼克松首次访华第一次赴宴时用的那双筷子媲美。
那么,具有如此特殊历史意义的这团纸到底是团什么纸呢?
出题人李其纲自己说是一张白纸。但当时在场的韩仁均在2006年版的《儿子韩寒》中说的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而当时也在场的编辑胡玮莳在2000年央视“对话”节目上说的却是韩寒面前有一杯茶和一杯水,边上有一个茶袋外包装纸,李其纲就把茶袋包装纸扔进了那杯水中。于是,这团纸有了三种说法:白纸,很厚的道林纸,茶袋的外包装纸。究竟是种什么纸,如今仍然是个谜。
我们这样孜孜以求地寻求这团纸的真相,并非吃饱了撑的,而是与一项科学实验有关,这个我们后面要说到。
不管是什么纸吧,有一点肯定是不错的,那就是纸,而不是其它的东西。可是,李其纲放进杯中的纸,到韩寒的作文《杯中窥人》里面,为什么会硬生生地变成布了呢?
韩寒的《杯中窥人》,下笔就开始写布,从写布开始,到写布结束。“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有人会说,作文允许想象,将纸写成布也没什么不对。这话当然不错,但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不是写作规范,不是探讨韩寒应不应该写布,而是追究事情的真伪,探讨作文命题中的纸,为什么会在韩寒的作文中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布。
韩寒如果是自己当堂写作文,有什么必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将纸写成布呢?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因为就是照实写纸一点也不会影响原作的主旨和涵义。如果换了是你要写这篇命题作文,你有多大可能将纸写成布呢?就象这次大赛的复赛题目:咬过一口的苹果,你却写成咬过一口的馒头,这不没事找不自在吗?这可能吗?除非你故意不想赢得比赛。
所以,韩寒如果自己当场写作文,肯定不可能将纸改成布,这样太不合情理,太不合逻辑了。于是,我们只剩下一种解释:韩寒的这篇作文根本就不是当场写的,这篇作文是韩寒来之前就抄好了的,他甚至根本连改都没改就交了上去。除此之外,我们实在找不出别的既合情又合理的解释。
韩寒补赛作文《杯里窥人》手稿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那个关于纸的科学实验了。在韩寒2000万悬赏的刺激下,有好事且严谨的理科生网友分别用普通白纸,道林纸和茶袋外包装纸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这几种纸在几个小时之内根本就不会沉入杯底(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056021&boardid=1&page=1&1=1#8056021)。所以在韩寒补赛现场根本就不会有“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这样的现象。这也说明了韩寒的作文完全是自说自话,与现场出的题目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杯中窥人》并非现场完成的另一佐证。
接下来方舟子关注的另外一点是韩寒写这篇作文的时间。
记得我们以前在学校的作文课都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写篇作文,不管你有多聪明,都会觉得时间有点紧。而韩寒写这篇《杯中窥人》,一共才花了一个小时。这篇文章一千余字,都是用较工整的行书写成,即使照抄一遍,也要花30分钟左右,实际上等于韩寒才花了半个小时构思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连拉丁文都用上了,都不象临场发挥出来的。除非这篇文章他早就准备好了,否则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篇文章。别说是一个高中生,你就是叫一个知名作家来一个小时内现场临时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来都很困难。千万别再跟我提天才,还是那句话,都是人生父母养,谁也别装逼。
韩寒要真是天才,真有种的话,就站出来当众再写一篇,可惜韩寒没种,怂了。
再者说了,韩寒写作并不以手快著称,十几年以后,一篇回应别人的小破文章都要花上10小时,难道韩寒这十多年白活了吗?岂止是白活,简直是越活越回头了。
方舟子这篇博文只能算是对韩寒获奖之谜提出的初步质疑,因为这件事疑点太多,以后他还会对这件提出更多质疑。
不过,我还想在这里补充一点也许方舟子没有见过的东西。据网友爆料,《萌芽》杂志社社长赵长天后来亲口说过:“现在,一般不可能再有人像韩寒那样出名,韩寒有其特殊性,只有在特殊的环境、条件才能达成。现在这些作者,要靠他们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实力。 ”(《萌芽杂志社推新人“韩寒”产业化》)
这句话,用我普通人普通的思维方式理解,是否意味着,韩寒的出名是因为其特殊性,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凭借他自己的作品和实力。我这样理解,应该不会太离谱吧?这句话,是否可以作为韩寒在作文大赛中作弊的另一条佐证呢?
最后再发一个韩寒《杯中窥人》作弊证据链归纳截屏: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