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游是清代著名骈文大家。杭世骏称他“藻耀高翔,才名为词科中第一;所作《文种庙铭》等,皆天下奇作”①。而他的一篇《晓行》,使他在诗坛也大名鼎鼎。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他是“旷代奇才”。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晓行》: 穆陵,即穆陵关。故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的大岘山上。胡天游二十岁后,曾经“落落走青徐间。吊田王东海上,涉淮南以北归”②,历时“凡数年”③。从《石笥山房集》现存的《齐东岁暮遥赠心知七首》诗中,我们可以略知胡氏当时的心境。其三曰:“严声西北流,客思浩无端。一出复一入,不寝亦不餐。书史就暗壁,抛弃时取观。至意伤贤哲,伤心留赠言。精诚各有合,冥然成心酸。欲语不可得,此怀何以缄?寄声同心子,为我发长叹。”其七曰:“东征计不就,越吟行未得。薄旅空岁时,高歌徒逼侧。萧条九夷陋,晏岁竟何适?屠龙讶莫试,谈天向谁据。飘我双翼层云端,直排虎豹摇天关。手挽天河洗寒冻,拔擢四海回春颜。因而小谢问知己,可以与之同往还。”从时间上讲,那是他四十一岁入都应制举并名声大噪前很久的事情。当时他还只是一位平常的读书人。以诗观之,胡氏此次东征,当同许多古代士人一样,因其“落落”,故寻“田王”(田文,齐之孟尝君,以好养士著称。)求遇合也。然而他虽有屠龙之技,谈天衍之才,却不为别人赏识,这样“东征计不就”,所以才弄得寝食不安,徒叹天地逼侧。明白了此种背景之后,我们就好欣赏这首《晓行》诗了。 此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汲汲四海营”④的途中的一个情景,一种心境。暮春时分的一个早晨,风尘劳顿的旅人,犹自酣梦沉沉。黄莺阵阵啼鸣,这才打破他的残梦。什么梦呢?或许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归梦吧。偏偏又被莺声唤醒。醒来始觉身处远离家乡的穆陵关,其情就更加难堪了。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绝句漫兴》的意境:“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叮咛。”作者虽未明言,对那黄莺的多事之怨,是含蓄地表达出来了。而这个时候,驿吏也来催行。他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重又踏上征程。此刻春雨潇潇,落花纷纷。此情此景,使他不禁客愁缭乱,生出一番感慨来:我这样冒晨风,顶雨霖,跋涉征程,只是由于“努力谢春华,及时为不朽”⑤的心事、你们这些落花倒是为了什么,也这样忙忙汲汲,一大早,就随着晓风飞扬起来呢?真是好没来由啊!一首诗,四句话,重心全在这后两句。本来,行客自晓行,落花自晨飞;客行出于心使,花飞亦自有物理。二者原本并无相涉。作者却抓住“俱趁晓风飞”一点,生发其情,而以“无端”责之。看似非常无理,却恰恰极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既不能超然物外,又厌倦天涯孤旅那种百无聊赖,烦躁无绪的心境,能达“无理而妙”之致。细想起来,为什么作者对落花如此烦恼呢?原来,正是这落花触动了他“恋恋百景驰,悠悠众欢谨”⑥的愁思,引起了他青春流逝,事业无成,而如今汲汲营营,却又不能遇合的烦懑。百感交集,无所发泄。所以,只有将一腔愤怒,都发到了落花身上。这在落花看来固然是无端受过,在作家却可谓神来之笔。这里作者移情于景,落花实际成了作者自我形象的象征。字面上说“行客落花心事别”,我们却可以读到它的深层内涵正是无“别”;看起来好象是在埋怨落花,实际上却使我们感到是在对自己“以心为形役”的行为作出一种否定。它的深层,反映出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倾向。 胡天游在文学史上,主要以骈文名家。为诗则学韩愈孟郊,好为险语破鬼胆之作。包世臣说他“唯琢句险易交错为异,其在当时,诚为间出。”⑦,但难免“过于涩抑”之讥。而此诗写得明白晓畅,似浅而实深,倒有大羹玄酒之美,是其集中之佳作。 ———————————————————————— 【注释】 ①《词科掌录》 ②《吴好山诗序》 ③《寿沈母朱孺人序》 ④⑤⑥ 皆见于《齐东岁暮遥赠心知七首》。 ⑦《石笥山房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