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万维网上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争论,导致落基山人发表《君子不党》的文章。这一篇关于万维争论的文章总的讲来,引起了一片赞同声。我的那段评论算是一个异数。后来引起信济的回应 《我的党争观》。讲得很好。但是我的意思尚未完全发明,所以,才有意思写出如下文字。 其实孔夫子从来没有讲过“君子不党”的话。所谓“君子不党”,是别人批评夫子的话。原来陈国的一个大夫做司败(官名)的问孔子说:鲁国的昭公是知礼的吗?孔子回答说是的。这位大夫不赞同,就私下里询问孔子的学生巫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党”,难道孔夫子也结党吗?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礼》讲同姓不通婚,吴国与鲁国同为姬姓,就是违礼。非但如此,昭公为了掩盖事实,还把该女子改称吴孟子,不称吴姬。如果说昭公知礼,那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巫马期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我有了过错,别人都会知道[1]。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諱國惡之禮。諱国之恶,其实也是礼。陈司败不懂此礼,所以以为孔子是结党为私。因而提出了批评。所谓“相助匿非,曰黨”,亦即结党相助,不问是非的意思。此乃是这个君子不党的“党”字的正解。党,在传统中文里面,历来就是一个贬义词。似玉逻辑等人,不懂这个党字,所以闹出笑话。 孔夫子虽然从未说过“君子不党”,但他确实说过“君子群而不党”的话。论语里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这里的群字非常重要。矜而不爭,是说君子矜莊持重,不与人争辩。这个“羣而不黨”,说的是君子并非孤家寡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不在于不相助,而在于不“相助匿非”。所以说孔安國说:“君子雖众,不相私助,义之與比也”。这里的义,当然不是落基山人所说的“义气”的义,而是道义的“义”。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君子并不惧怕友朋友群。所谓“君子以道相聚,聚則為羣。羣則似黨,而不相阿黨為私也。故江熙曰:羣居所以切磋成徳,非於私也。”所谓群居相切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君子成群的道理。 与君子不党相关的,是孔子对有一种叫做“乡原”的人和事的严厉批评。《论语》:“子曰:鄉原,徳之贼也 。”后来,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如果人過孔子之門而不入,孔子会有遗憾之心。唯独鄉原不入其门,孔子没有遗憾。因为孔子认为鄉原会贼害德的缘故。但是什么人才可以称之为乡原呢?孟子说:“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孟子是说,这种人言语慷慨,若有大志的样子。动辄称引古之人如何如何。其实是言行不一。看上去特立独行的样子,不与人亲厚,实则是为人凉薄。他们以为人生于此世,只是要屈从人之所善。善人則可矣。其实就是媚于流俗,取悦合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乡原。万章又问:那么说来,乡原的人不是很多了吗?怎么说是德之贼呢?孟子说:“这样的人,要非难他,似乎無所舉,要砭刺他,似乎无可砭。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亷潔。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堯舜之道。所以说是徳之贼也【2】。此即所谓“人不能剛毅,而見人輒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3]。就是说乡原乃是为人没有刚毅的品德,只会逢迎媚俗的人 所以,君子虽不党,却不可以不群。不可以不弘毅。欧阳修《朋党论》说:君子者,“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没有君子之朋,则这世上就只有小人的沆瀣一气,魑魅魍魉横行了。
【阅读全文及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