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辙“养气”说之渊源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苏辙以“养气”为本的文艺观。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 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因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 次焉。”所以要“持其志,勿暴其气”①。孟子的养气说,是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 到魏晋时,曹丕第一个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但他之所谓气,并不是源于孟子,而源于《管子》、《淮南子》等著作。在曹丕那里,“气”是不可以 “养”得的,它乃一种天生的姿质,“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所以,“文气”说,是一种个性论,夫才论。他的“气”是不受“志”’的 制约的。他的功绩,在于第一次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到刘勰手中,孟子与曹丕的“气”,开始出 现融合。刘勰不光以气论文,且把作为作家个人才性的“气”,与作家人格修养中“志”的因素结合起来②。刘勰也提到了“养气”的问题。但他所谓养气,说的是 “养生”的问题。讲创作时要心平气和,文思不来时,要“烦而即舍,勿使壅滞。”以免既不能写出顺畅的文章,反而“秉犊以驱龄,洒翰以伐性”。所以,他的 “养气”说,仍然是得于曹丕者多,得于孟子者少。 真正使孟子的“养气”说与文学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唐代的韩愈。在《答李诩书》中,他说: 气盛言宜,把文与气结合起来论述,是得之于曹、刘的。他又说: 这就是韩愈的养气说了,此乃孟子仁义在内的主张的继续。 苏辙上继韩子,使孟子的“养气”说在文学理论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又在思想内涵和理论方法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他自己极有特色的理论,是他文艺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他是这样说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