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 您的浏览器已关闭活动脚本,开启后才可正常使用!
书评: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题记】最近关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的书评如潮。本人刚刚买得一本,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先找来一些书评看看。下面我翻译出来与你分享的是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的评论。发表于6月3号的《华盛顿邮报 》。作者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外交事务教授,本人就是中国问题专家,最新发表有《在不平等下的中国》(“China Among Unequals”)和《从历史观看中国的崛起》(“China’s Ris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正文】《论中国》是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试图向美国读者解释中国外交,检讨美中关系进程的一个作品。 它简要而精辟地讨论了维持一个互惠互利的美中互动的挑战。它使书架上这位著名外交官已经涉及广泛的作品新增了两英寸的厚度。像他其他大部分作品一样,它详细介绍了由基辛格本人所经历,并使之成形的现实。而这一次专注的重点,是他的最为持久的外交成就。尽管他对自己在美中关系正常化中的开创之功深感自豪,他更加深为关切的,是这种关系可能会倒退回一场零和的游戏 - 而且带有更大的风险。 基辛格描绘的中国形象,远非仅仅是骄傲的古老的文明在备受西方欺凌后又重新崛起的的老生常谈。因为数千年来,作为亚洲的中心,人口最多,资源最丰的国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那些许多大国有着根本的的不同。邻居总是存在的,中国兴建起长城,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门控社区(gated community)。以免于邻居的侵略。传统中国的最大的成就不是它的庞大,而是它从分裂和被征服的时期不断地重新崛起。基辛格指出,中国的外交反映了围棋的哲理。在比赛中,对手试图彼此包围对方,而不是西方战略游戏的国际象棋中的目标是将死对方。 作为一名外交家,基辛格专注于中国的对外关系。他提供了一个关于清朝廷调整自己以适应19世纪下半叶由西方主导世界的现实的精辟分析,但是却忽视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国内的动乱。按照基辛格的说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毛泽东在1949年戏剧性地登上世界的舞台,却很少关注此前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的革命阵痛。虽然基辛格提供了一个对毛泽东的外交的一个同情的和修正主义的解释,他却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国内政治持续的优先事项。 直到第213页上,基辛格才第一次使用“我“这个字。表明了他对中国的敬意。从那里开始,叙述转移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与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的生动和直接的互动。他详细回忆了在1971年那次秘密使命的所有瞬间,那次使命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访问。在那个历史性转折之后,1972年,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加快。从那以后,基辛格一直密切参与了美中关系的进程。自从他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他曾经50次访华,所以他过去40年的观点是基于对相关事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自己的亲身经验。 当他终于转向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时,基辛格变得更加简洁,切中要害。他指出,美国把中国既视为机遇(opportunity)又视为威胁(threat )的双重看法,也像镜子一样反映了中国把美国视为榜样(model)又视为障碍(obstacle)的观点。虽然两国政府在官面上都强调合作,他却强调了(双方)不可避免的冲突。 双方在经济上越来越趋于等量(parity)的现实会压倒双方的善意吗?从本质上讲,基辛格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等量不是平等。随着中国经济接近美国的规模,他们的人均收入仍然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而其劳动人口将快速下降,进入到老年期。中国的人口约束将限制其未来的增长和增加社会福利负担。与其准备与中国摊牌,基辛格提出在大西洋共同体之外,建设太平洋共同体,推动通过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而达成安全。 基辛格表现出对他的研究对象的明显的同情。他是一位学者型官员,而中国是一个学者型官员的文明。一个中国的君子,或士人,是不经选举而进入官场的公务员。他的目标是通过其个人才干来维持系统的运行。基辛格高度重视的周恩来,就是这样的君子 - “在约60年的政治生涯中,我从未遇到过比他更加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是一种兄弟般的钦佩之情。 就这样一部涵盖广泛的著作,关于事实细节的失误是如此之少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关于1996年台湾海峡的危机。书中说当时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通过了台湾海峡。事实上,独立号和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航行于海峡的另一边100海里以外。当时的任务是部署海军到位,以随时准备支持任何必要的行动,但不是制造对抗。 出于一个学者型官员的责任感,基辛格讲述了一个有节制的故事(a disciplined story),它既是个人的,又是官方的。基辛格的叙诉回避了自己的失败和缺点,但他同样也回避了继任的几届政府的失败和缺点。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两个标准:第一,它符合了积极的发展主流,第二,它不会对未来的外交造成伤害。 我希望《论中国》不是基辛格书架上的最后的两个英寸,但是很难想象一个对他个人会更有意义,更令人满足的话题。同时又更具有当代意义,且更引人注目。《论越南》肯定不会是。或许《论美国》?然而,正如周恩来曾经对法国大革命的观察,现在下结论还是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