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 定 陵 十三陵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麓。十三座陵墓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目前开放的有长陵、定陵、昭陵。 1956年开挖的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一座由考古学家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出土的三千多件精美的随葬品震惊了世界。关于挖掘定陵的得与失,至今仍有争论。由于保护不当,有些出土文物被毁坏了。 定陵的门票是65元。我们4月1日去游览定陵,那天有点阴凉,游客的数量不多。走进大门后,迎面是一段逐渐抬高的坡路,一直通向前方的宫殿。道路两旁栽种着常青的松柏。 大门不远处的左边有块石碑,上面印着定陵的布局图和简介。 定陵修建于1584年,规模宏大,里面埋葬着明代著名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万历帝年仅10岁时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 定陵于万历帝在位时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陵墓建成时万历皇帝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闲置达30年之久。一个皇帝,看着自己的陵墓建成,知道早晚会被埋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龙是皇家的象征,皇陵内也少不了龙的形象。这种名为“龙爪槐”的树,散落在定陵各处。龙爪槐的树冠如伞,形态奇特,枝条构成盘状,蟠曲如龙。 小象石凳,看上去拙朴可爱,给阴冷肃穆的定陵增添了一抹暖色。 | 1956年5月,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初期进展不太顺利,无法找到地下墓穴的的主体,地宫的入口。 1956年9月,发掘工作出现重大转机。一位民工意外地在土中发现一块刻有字迹的小石碑。 在明代,人们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显然,这块小石碑明确指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这块石碑后来被考古队称做“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 | 这就是定陵的地下玄宫的入口处。 定陵的地下宫殿长67米,圆拱形,高大空旷,全部为石结构。整个宫殿呈青灰色,石墙看上去很坚固,几乎无缝。地宫内有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各殿之间有石门相隔。 游客们在地宫内很安静,偶尔低语几句,几乎没人照相。地宫里的空气阴冷,但并不潮湿。 从地宫入口处到最里面的后殿,要经过7座汉白玉石门。石门设计牢固,开闭灵活。最特别的是通往后殿的石门,门后有两根石条,斜撑在门上。据说当年考古人员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从外面把石条推开,才打开此门。古人和今人的智慧都让人惊叹。 后殿的棺床上,静静地躺着三个朱红色的棺木,中间是万历皇帝,左边是孝端皇后,右边是孝靖皇后。万历皇帝的棺木最大。棺木周围散放着26个装满陪葬品的红漆木箱。生前在人间享尽了荣华,还想在地下世界延续。权力、财富、女人,是一个皇帝的全部。 | 定陵内设有两个文物陈列室,第一陈列室目前不开放,我们参观了第二陈列室。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孝端和孝靖皇后的随葬品,有金银玉器,织锦衣物等,最夺人眼目的是这个凤冠。 凤冠以蓝色为主调,以金丝围绕各色宝石,富丽堂皇。顶端有用金丝焊接的金龙,下面是用翠鸟毛粘贴的翠凤,色彩艳丽。 凤冠看上去很漂亮,也很沉重。 | 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一生专宠郑贵妃,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由此而起。 万历皇帝临死前,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死后葬于定陵。可结局是,在定陵里陪伴万历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郑贵妃孤零零地躺在另一个地方。 身为皇帝,却无法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同葬,无疑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这个牌坊很特别,将阴阳相隔。 在定陵游览完毕,往出口走的路上,经过这道门时,游客们会做几个特定的动作:拍拍身上的灰尘、跺跺脚、喊一声“我回来了”,然后迈过门槛,表示将阴间的一切留在身后,回到阳世。 再坚固华丽的地下宫殿,抵不过人间的一缕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