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记录,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买房买车申请贷款,贷款机构要查信用史,看申请者是否具备还贷能力。找工作时,公司要做背景调查,看雇员有无不良记录。即使是装电话接煤气这类小事,水电煤气公司也会检查该用户以往的缴费记录,看是否拖欠过其他公司的费用。在美国,有专门的公司向银行、商店、贷款机构等提供顾客的各类信用报告,我目前工作的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数据公司。 一家数据公司是否拥有最新最全的数据(data),是该公司能否生存的关键。如果某个客户要求提供100位顾客的信用资料,而在公司的数据库中只找到其中的50位,那么命中率为50%。公司主管和市场营销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命中率的高低。对于我们这些具体干活的职员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客户提供的一些基本信息,尽可能地在数据库中找到对应的人,并提取相关的信用数据。 有一次我们组接了个项目。一家银行提供了某些顾客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希望我们能提取这些人的详细资料。检索结果出来后,命中率低于50%。银行不满意,觉得我们公司的数据库不够齐全。市场部的原则是:客户永远是正确的。技术部被要求重做一次,我们只好再检查一遍所有的数据和程序,重新运行,结果照旧。最后银行撤销了和我们公司的合作。 过了一段时间,市场部从某个渠道了解到:那家银行提供的顾客姓名地址等信息,是从一次促销活动中获得的。顾客填写一份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就可以得到一份礼品。这种活动中采集的信息是不具备法律效应的,因为有些人不会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那家银行根据顾客所填地址寄出的信件,多数都被退回。 尘埃落定后,项目负责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Data never lies, people do. 谢谢阅读,请勿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