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
2014年12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舰试航成功,交付使用。画面中出现了几位工程人员,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介绍各项技术的特点和操作方式。他们中有两位是我的大学同学。
两位同学一男一女,分别是不同项目的主管。那位女同学读大学时像一位娇小姐,如今出现在电视里的她,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秀美中带着几分英气。 那几天大学同学的微信群内很热闹,同学们纷纷表示祝贺:“恭喜王同学和李同学,好样的!”“李同学,你真是巾帼英雄!”“为老同学的成就感到骄傲,为母校感到骄傲!”两位同学很谦虚:“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大家都干得很不错的。”
军舰
1981年报考大学时,阴差阳错,我被一所工科院校的船舶系录取。想当医生的我从此走上了工程设计这条路。
那一届的船舶系设立三个专业:船体、船机、船电,共有学生180多名。大一大二时,所有的同学在大教室内上基础课,从大三开始分专业小班上课。四年下来,我的脑子里装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对实际应用还是一片茫然。
1985年的夏天,我们大学毕业了,同学们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我和同系的四位同学进入一家船舶设计院,我在那里干了整整十年。
多用途重吊船
在设计院的十年里,我从最基本的绘图学起,一步一步地掌握船舶设计的原理、标准、计算、测试。组里的师傅们很负责,对我严格要求。他们教会我各种技术,也让我明白,工程技术人员最应该具备的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整个造船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船舶设计院的任务不足。当时的中国正在逐步开放,年轻人开始尝试各种机会。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有人跳槽到收入好的单位。一位老师傅曾经感叹:“单位里没活干,留不住人啊。”
散货船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造船行业逐步复苏。中国的造船业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有优势,迅速崛起,越来越红火。如今中国的船舶建造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几年前我回国时,去原来的设计院拜访同事们。单位的大楼内装修一新,每人桌上一台电脑,大部分的设计任务都已实现电脑化。已经是院级领导的老同学告诉我:“这几年单位的船舶设计数量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员工们的收入在本市属于中上水平。有很多人想进设计院,我们现在只招聘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游艇
船舶建造是一项综合性的重工产业。从最初的研发,到具体的设计和建造,再到后期的试航交船,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关。从船东、设计院,到船厂、配套设备厂、船检局,每一个部门都需要良好沟通。
过去的十几年里,坚守在造船行业的同学们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同学中有很多人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有些人当上了领导或总工。他们事业成功,收入也不错。
海洋钻探平台
船舶建造是一种艰苦的工程,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狭窄的空间、沉重的设备、噪音、辐射、高温、有害气体,其中的苦和累难以言表。我一直觉得,在船舶行业坚持工作三十年的同学们不容易,很了不起!
还记得第一次出海试航,船只随着海浪摇摆,我在船上吐得稀里哗啦,吐完后继续工作。我曾在新加坡的一家船厂工作,在炎热的季节里,头戴安全帽,身穿粗布工作服,脚蹬绝缘鞋,在空间狭窄的机舱内检测设备,汗水从头发里慢慢渗出。如今的我回想过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客船
最近几年,船舶行业的发展处于平稳状态。客户对船舶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海洋平台、钻井船、挖泥船、铺缆船等特殊功能的船型受到关注,同学中有几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开发建造。
几个月前,大学同学的微信群建立。同学们在群里谈天说地,抚今追昔。微信群也成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大家在一起讨论技术问题、行业动态、产品需求。同学们丰富的经验、踏实的作风、对事业的热心、对船舶行业的关注,让我非常佩服。
挖泥船
用一位同学在微信中的留言作为结束:
“我曾在舵机舱经受3小时的极限高速实验,看见一台台仪表将8毫米的钢板撞出一个个深坑,随后几天耳朵内总有轰鸣声;曾在船上经历左右倾斜的紧急减摇实验,看见一只只实验箱在舱室内左右飞撞,上岸后总觉得大地在晃悠;零下20度时在葫芦岛的舰桥上爬桅杆;40度高温时在潜艇内进行系泊实验;... 。回首往事,甜酸苦辣。为现在还坚持干老本行的同学们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