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固重要 解釋更關鍵 若得好藉口 二者皆可拋(7) 作者: 方鯤鵬 (七)為美國民權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馬丁·路德·金 美國標榜法官辦案只重法律,不受政治干擾,但著名的民事案判決,無有不受政治影響的。而法官個人的政治傾向尤為重要。如果真是只注重法律,選拔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時,應主要考察候選人的法律修養,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從總統提名到參議員審批,關注的只是大法官候選人的政治傾向。 史學界比較一致認為,審理布朗案期間,如果不是傾向於維持種族隔離政策的原首席大法官弗雷德·文森(Fred Vinson)突患心肌梗死而死得其時,換上了贊成廢除種族隔離的伊爾·沃倫為首席大法官,布朗案的判決結果會不一樣,美國廢除種族隔離的進程會推遲幾年。 影響布朗案的另一個重要政治因素,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造成的壓力。美國黑人上世紀中期的反歧視、爭平等的民權運動,對於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取消美國烏鴉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這個運動產生了一位出類拔萃的領袖,就是馬丁·路德·金。 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出生於美國南方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1954年,他成為基督教浸信會的一位牧師。1955年,他從波士頓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馬丁·路德·金很早就投身黑人民權事業,他倡導的非暴力抗爭理念,逐漸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主流,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羅莎•派克斯的黑人婦女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上,因拒絕讓座位給白人而遭逮捕。四天后,馬丁·路德·金組織了罷乘運動,號召蒙哥馬利市5萬5千多黑人“不與邪惡的規章制度合作,不要給汽車公司經濟上的支持”。經過381天的和平抗爭,罷乘抵制運動以蒙哥馬利市公車上的種族歧視規定被廢除而勝利結束。這是美國黑人非暴力抗爭運動第一次大顯身手。這次成功使馬丁·路德·金名聲大振,奠定了他黑人民權領袖的地位;而領導這場抵制運動時,他只有26歲。 馬丁·路德·金善於組織民眾,長於演說鼓動,能很好地把握聽眾的節奏。他一生發表過很多次演講,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在1963年8月28日。那天馬丁·路德·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領導了命名為“為工作和自由”的二十五萬人遊行集會,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他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講。其中有: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改造成為自由和正義的綠洲。我夢想有一天,我現在四個年幼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度里。” 金演說中提到的密西西比州,是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種族仇恨最嚴重的州份之一。在金發表演說的8年前同一天,1955年8月28日,密西西比州發生了一起種族仇恨慘案,14歲的黑人少年埃米特•悌爾因為在買糖果時向白人女店主吹了一個口哨,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極其殘忍地私刑處死和拋屍。我在《命名“紀念埃米特•悌爾公路”的緣由》一文中,對這起慘絕人寰的事件作了介紹。 《我有一個夢》的演講感動了無數人,包括部分美國政府的高層。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美國政府1964年7月通過了新的《民權法案》,這部新法案將殘餘的吉姆烏鴉法通通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馬丁·路德·金一生受到無數次的恐嚇,曾兩次遭到未遂行刺,但他毫不退縮,仍奔波於各地領導民權運動。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參與領導罷工運動時再次遇刺,在旅館的陽台上他被一名刺客開槍擊中身亡,年僅39歲。 馬丁·路德·金的偉大,在他去世後逐漸被美國人民認識。1968年之後的每屆國會,都有將馬丁·路德·金的生日定為假日的提案。1983年提案終於獲得國會通過並經里根總統簽署成為法律,規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法定假日,從1986年開始實行。這是對已故美國人能授予的至高無上嘉獎。 196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慧眼識英雄,將當年的和平獎授予馬丁·路德·金,這也反襯出如今的評委會低能與無知。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大失水準,接二連三莫名其妙地頒給名不副實的對象,已把和平獎的光環糟蹋殆盡。 2007年3月份,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家鄉州,一個名為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組織披露,2006年戈爾在田納西州首府的一處住宅用掉221,000千瓦電;一個月的消費量,差不多是田納西州同樣人口數的普通家庭兩年消費量。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德魯·約翰遜說:“面對一個告訴我們該買什麼樣的燈泡和冰箱才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人,我不能接受他的做法。這太虛偽了。” 戈爾偽君子美名不脛而走,但7個月後,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宣布當年和平獎授予戈爾,以表彰他在宣傳節能防止氣候變暖方面的作為。 2008年6月18日,美國新聞收視率最高的福克斯電視台作了特別追蹤報道,揭露戈爾家在獲諾貝爾獎的2007年,電能消費量比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曝光的2006年驚人用量上,又增加了百分之十。 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上任不過8個半月,還沒看到他做出些什麼,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就宣布奧巴馬獲獎。授獎理由評委會胡謅一通令人不知所云,公眾只能推測是因為奧巴馬宣布將從伊拉克撤軍。在宣布撤軍計劃前,美國國防部長已承認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自承打不贏撤軍,比起自誇愛和平撤軍,確實要高尚一些,但與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還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塊,可評委會居然不知趣地急急忙忙獻媚,害得奧巴馬趕緊聲明自己確實不夠資格獲諾獎,這獎金將全數捐給慈善團體。 奧巴馬將獎金全數捐出,做得恰到好處。這些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價值,被評委會幾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老朽,貶值至就這獎金的價值了。每年獎金頒發後,獲獎的事也就無聲無息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