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先看微信,一大堆歌颂牛郎织女的帖子,原来是阴历7月7日,中国的情人节。我看到77,想到算24中的一道中等难度题目1277,顿时文思如泉涌,草拟歪诗一首,“一条河,两个人,七月七,喜相逢。”自我感觉不错,还是押韵的,就连题带“诗”,贴上微信诸群。题目不难,各个群捷报频传,(7X7-1)/2 = 24。“诗”大概实在太歪,或者太小儿科,没人搭理。 大约在文革初期,中国开始流行一种数学游戏 ,算24。那时候不用上课,年轻人在家无聊,不知哪个小天才发明了这玩意儿。后来同样极为流行的“拱猪”大约也是那时候出现的,我想应该是同样道理。 24的规则相当简单,简单起见,我们假定两个人玩。一副扑克牌54张,把大小王和KQJ去掉,还剩40张,一人拿20张。比赛开始,一人拿出两张,如果你能像上面1277那样,算出24,马上一巴掌拍下去,对方就把四张牌拿进去。如果无解,一人拿回两张。如果你昏了头,拍错了,那你就得把四张牌拿回去。谁手里没牌了就是胜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美国人也发现这玩意儿对学习数学确实有帮助,许多州开始举办州里的竞赛,他们叫 “Challenge 24(挑战24)”。我不知道有没有全国比赛,但我朋友的女儿在 Delaware 得了好几次州里的冠军。我去他家玩,和他女儿对打,真还不分胜负。小姑娘在州里的数学竞赛得过好几次奖。 人渐渐长大,这24玩多了也会腻,我在黑龙江时发明了允许误差的24。先是增加了一条规则,无解也能拍。你号称无解,对方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出解答即为输。一旦找出来,铁口直断“无解“的就只好把这四张牌拿进去。在科研中,很多情况,判定无解不比找出解答容易。著名的例子有平面几何中圆规直尺作图的三大难题(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化原为方),费马大定理等。慢慢的,我意识到,所谓无解,无非就是有误差。四个1也是有解的,误差为20;四个2的误差为8;四个3(3X3X3-3=24)和四个4(4X4+4+4)则误差为零。 看出这一点,我就豁然开朗了,我于是把规则修改如下。如果误差为0,上面规则继续适用。如果你觉得误差不为 0 而且自信找到了误差最小的算法,就马上拍下去。这时候会有两种情况。(1)对手找出了误差更小的算法(包括 0)(2)找不出。怎么处理是显而易见的。 在公司行号工作过的读者,尤其是金融公司的,可能已经嗅出点味道来了。公司里的项目研发,流程和这几乎一摸一样。公司的项目,基本上没有误差为0的,谁也不知道标准答案。如果市场上没有,你先要“拍下去”,别的都是废话。因为独此一家,质量没有可比性,只要不是太离谱就可以了。如果市场上已经有了,你必须做的比别人好,相当于这儿找出误差更小的算法。相当多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对方的底牌,只好先做出来再说。也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底牌,开始不得不先降点价,占领市场再说。总之,和参加考试知道有“准确“的标准答案完全是两回事。上纲上线一点,这种允许误差的24可以帮助你锻炼这方面的心理素质。不允许误差的老版本也能锻炼,但效果没这么明显。 到目前为止,这新版24还是只说没练。这儿给两个例子。 3377。(a) 3X3+7+7 = 23; (b) 3X7+7/3 = 23 (1/3)。 (b)胜。 3388。(a) 3X8 + 3/8 = 24 (3/8); (b) (8X8)/3 + 3 = 24 (1/3)。(b) 胜。 第一题一般,第二题就相当引人注目了。以前还碰到过更精彩的,记不起来了。这种经验,在制造业是不能直接应用的,误差太大是要死人的。但这种心理素质无论在那儿都是会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