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组比赛结束后,镜头转到B 组。先是一段不是很有必要的与动物保护有关的背景介绍,然后转入正题,介绍规则。 比赛一开始,每个选手桌上的手机屏幕会出现三个足迹,即目标足迹。然后选手们去屏幕 A (屏幕 B 且听下回分解)。屏幕 A 有许多各种足迹,目标足迹也混迹其中。你要把目标足迹辨认出来,并记住那个出现次数最少的。你还要记住这个足迹有几种颜色,下面要用。A 共有 5 块屏幕,每三分钟换一次。用那儿的行话,你的脑子需要“切换”。 A 屏幕看完了,你就根据记得的颜色去 B 屏幕找,也是 5 块轮流替换。你要找出出现次数最少的颜色的相应足迹。这就是答案。 这规则显然比 A 组的要复杂的多。我经过多次回放再加 Google 搜寻才得出以上结论。即使这样,也不是100% 有把握。下面是可能会出现或我认为还是存在的疑问。 (1)A 和 B 的“最少”是5 块相加还是只看一块。比如熊猫爪印在 A 的 5 个屏幕各出现一次,但(马达加斯加)象鸟只在A3 出现了 3 次。谁应该入选。B 屏根据颜色找图形也有同样问题。 (2)B 中的图形是否只限于 A 的那个最后入选者,还是只看颜色而不受此限制。比如 A 屏象鸟入选了,有黑白两种颜色,然而 B 的 5 块屏幕中,白老虎出现 3 次,黑象鸟出现 5 次。白老虎和黑象鸟,哪个入选。 (3)如果 A 中的象鸟有黑白两色,B 中的象鸟是否也只有两种颜色。这对排名没有影响,因为大家信息相同。但是与否,告诉与不告诉,对视觉干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10 多年前开始玩 Sudoku,就怀疑答案是否唯一。10 多年玩下来,真还碰到过几次双重答案的,不超过 10 次吧,都属于非本质性的 (Trivial) 置换。 视频上的规则信息都来自于队长们的场外解释,选手应该听不到,是否现场有标示版,我没见到。另一种可能是以前出现过,通过训练选手们对这些细节已有默契。确实,前面的数字迷盘以前就出现过,目前的记录是何猷君创下的。 与 A 组一样,B 组也有 30 分钟备战时间。果然,有人后悔没有选 A。香港大学的那对情侣有一段有趣的对话。男生的特长比较适合 A,但看到女朋友选了 B 组,就也选了 B。男的说这样女生可以多个垫底的,女的说这样两个人争夺一个名额。好像都有道理。就像庄则栋和李富荣都进了四强。半决赛如在同组,中国确保亚军。如在不同组,中国有可能冠亚军通吃。很不幸,两人都壮烈了。 B 在备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相当温馨的镜头。一个很小的小朋友面对一堆爪子样品和极为复杂的比赛规则,有点不知所措,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儿。同济的帅哥张艺帅就过去和他聊天并解释。 前面说过大部分大牌都在 B 组,然而结果确出乎意料。大牌中,至少有“数字迷盘”第一名张艺帅,逍遥散人两人落选。第一名是哈尔滨一中的谢宗亦奕,第二名是个女生,上海华育中学的吴圣洁。父子兵中的儿子事后说他当时拼了一下,类似于选择题不知道答案“懵”一下,他是第七名。那些嘉宾都是文艺界人士,很会演戏,其中一位深情地呼唤,我的宝宝呢?原来就是这位13岁的凡正阳小朋友,凡宝宝。 我记得开始几名中中学生特别多,至少前面三位都是。几遍看下来,A 组的规则相当简单,但难度极大。B 组的规则极为复杂,但如规则清楚了,对于这些小天才来说,难度比 A 组明显要低。A 要求难度很大的空间想象力,但 B 则主要要求反应速度。我来个马后炮,这或许就是小朋友的相对强项。 有观众指出,这比赛有一个漏洞,即容许出错修改。但很难说这是“漏洞”。A 组的“龟文古迹”也是容错的。是否容错,对选手的策略有很大影响。去年的选拔赛中我没有见到有容错。“凡宝宝”很明显利用这一点中途修改了策略。 我个人觉得,这个竞赛设计的不是很好,过于复杂,甚至有些模糊的规则,冲淡了竞赛的主题 – “最强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