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各项, 以及我去年见到的比赛,这个确实不算“太难”,所以放在第一轮似乎合情合理。一个大的方盘可放16个小方块。现在只放15块,次序不是原来的1 – 15,游戏要求滑动小方块,将其恢复到正确位置。按时间淘汰20名。 这个游戏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明者将1-13按次序排列,14与15 交换,16处是空格。发明者悬赏1000英镑(?)给第一个将14-15复位的人。按照一本书里的记载,这个“游戏”很快风靡欧洲。按照书中的文字和插图,农民把农具扔在一旁,商家把门板早早的关上,这1000磅的奖金在那个时代是个天文数字。然而,不缺钱的王公贵族也沉湎于其中。我想主要原因这“游戏”看上去实在不难,似乎吃中饭以前就能找到答案。然而大家都失望了。 发明者去申请专利,专利局同意接受,但要求他提供解答。他承认此题无解,申请专利没有成功。 证明需要引进有序数对的概念。如果大数在小数后面,为一对,反之为0。在上面这个1000磅的例子中,1-13 有78对。15和14各有13对,总共为104对。在移动过程中,这个数字的奇偶性是守恒的。这儿说的是移动,比赛中有人把方块拿出盘外再放入,被裁判(50名裁判)宣布无效。 因为总对数(105)是不变的,如果有序数对奇偶性守恒,错序数对奇偶性也是守恒的。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证明”后者要容易的多。严格证明可能需要很长篇幅,大家就把12往下移一行到16的位置试试看。 在上面的特例中,原始分布错序数对为1。14-15复原后,错序数对为0。所以这是不可能的。比赛题中的错序数自然是大于零的偶数。 比赛开始后,场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小方块看来是木材制作,场上噼噼啪啪之声不绝于耳。有人为了怕手指打滑,还戴了橡皮手套。一位嘉宾质疑其合法性,另一嘉宾指出,规则没有说不可以。过了50秒左右第一名产生了。这时候的气氛就不是紧张可以形容的。视频里不时出现令人胆战心惊的音乐。我估计是视频为增加气氛,给我们这种人听的,否则现场的选手们怎么比。要命的是喇叭在随时更新比赛进度,”还剩XX个名额“。这简直就是催命符,但不报又似乎不好。是否合理不知道,但绝对是公平的。 最后结果自然有很多花絮,我记不住了。兰州大学的文科生在海选时名次还相当前面,这次就很后面,但过了。演艺公司的练习生,至少有一个过了。那位武汉大学极为自信的学生也过了,但赢得很艰苦。在笔试时,父子兵中爸爸比儿子的分数还要高,结果儿子这次很早就过了。看到爸爸还在苦战,大叫爸爸加油。事后爸爸没有过,儿子这样分析。爸爸(40+岁)的脑筋反应速度应该和年轻人相差很少,但手上的速度会让你会迟缓。 在比赛中和赛后,队长和嘉宾们多次谈到记录(21秒多),这次第一名离记录差了零点零几秒。一位选手正确的评论说,这就像100米短跑的零点零几秒一样。到了极限已很难突破。但我想诸位评论员漏掉了一点,每次比赛的原始分布是不一样的,否则这些高手轻易就把标准答案背下来了。初始分布的难易程度应该差别不大,但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一点和魔方相当类似,所以过于强调记录是意义不大的。但这一次总体成绩分布比上一次大为提高最后一名(80)比上一次提高了10多秒(1分4秒到49秒)。 我小时候,文具店卖一种叫“船坞排档“的游戏,有一个4X5 的塑料长方形盘子,里面放了2X1的5片,1X1的4片,2X2的一片。盘子底部有一个宽度为2的出口。据说火烧赤壁时曹操的大船被困在中央,要求通过“数字谜盘”中的操作,将曹操的大船(2X2)移出缺口。那时中国和外界几乎没什么接触,应该不是山寨的。 20人退场的悲壮就不说了,但这对于我实在算不了什么。我当年考大学录取率只略高于3%,这比赛的悲壮程度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