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微信群李老师的大作,我看完后总会想到些什么。上次的《绿皮车厢》,使我想起黑龙江插队时1973年回上海探亲的穷旅游。这次的《躲装修,去无锡》,使我想起1983年的一次“富”旅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次爱国旅游。 1982年,我考取了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美联合理论物理出国研究生考试。那时的出国人员,先要到广州中山大学进行英语培训,再要来一次政治培训,上海的就在上海外语学院。政治培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一次三天两夜的江南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次旅游还配备了专业导游,真是非常专业。不像去路南石林,导游指着一块大石板,说她们那儿有个传说,谁在石板上睡一下,就可以发财(或做皇帝?),一听就知道是瞎编的。事隔多年,这位导游的精彩讲解,我还大约记得三段。 先是在无锡锡惠公园(?)的山顶上,有一块石碑“江天一览”,传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导游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从未听过的故事。乾隆爷喜欢秀学问,秀书法,到了山顶上,诗兴大发,要来笔墨,就要题字了。这次题的是“江天一览”,写到“览”字时给卡住了。这“览”字,简体字看上去没什么,繁体字可是吓死人。叫我现在写,我绝对写不出,文贯中西的乾隆也不例外。太监们和其他随行人员看到这场景,感觉不妙。乾隆爷心情不好,杀个人是稀松平常的事,借口都不用找。可是谁要斗胆去“提示”,那更是100%要杀头的。“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终于有个太监,走到乾隆跟前,单膝跪下,“臣见驾”。乾隆顿觉醍醐灌顶,几十笔的繁体字的“览”字一气呵成。 在镇江,进金山寺前,导游关照大家,看看这座寺有什么特点。大家看看,大概就是雄伟壮观,至少我没有看出别的名堂。进去以后,再叫大家看看有什么名堂。还是鸦雀无声。她看众人朽木不可雕也,就告诉大家,在外面看是山裹寺,在里面看是寺裹山。她一说,好像真是这么一回事。出去时再留意看一下,果真如此。 那时还没有老江颇为不爽的“镇扬大桥”,我们是在瓜州古渡过的江。瓜州古渡的故事成千上万,导游给大家讲解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由于是现场直播,再加上导游的妙语连珠,听来格外精彩。 李老师的文章一向精彩,可是我这凡夫俗子,最感兴趣的居然是2015年新建的旅游小镇“掂花湾”。即说新建,就是说原来是没有人的,我就留言问了一下,“不知道哪些人可以移民去那儿。”刚贴出去,只见群里两位写作高手几乎同时对文章的精彩结尾进行了赞美。高下立见,我顿觉汗颜,只好再次留言,给自己找个台阶,“两位老师真是高人,都看到了精彩的结尾。不像我凡夫俗子,只想到怎么移民掂花湾。” 李老师精彩的结尾中,有一句我略有微词:“比如低调无锡,在绵厚、温雅、淡静之下。。。”无锡低调不错,可是非常“狡猾”。太湖的水域,三分之二属于苏州。改革开放一开始,无锡先声夺人,创作了《太湖美》,还是用无锡方言演唱的。2002年,更是把它定为无锡市市歌。我敢肯定,至少三分之二的听众,大概把太湖当成了无锡的内湖了,就像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一样。苏州吃了这哑巴亏,还不能抱怨,官司都没法打。歌里只说太湖,没说无锡,替“你们”苏州免费歌颂太湖,没收广告费已经算非常友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