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拜登政府的防疫抗疫 方鲲鹏 (二十一) 我去年夏天开始追踪麻州的疫情数据,当时该州新冠肺炎死亡的平均年龄是81岁。以后很缓慢下降到73岁,然后又缓慢回升到76岁,再往后就是在75岁上下微幅震荡,基本上是长时期停在75岁不升不降了。 因为CDC不提供相关的全国数据,我就用麻州的数据类推美国新冠肺炎病亡的平均年龄为75岁。由于平均年龄在75岁这样一个高位,如果有个20岁小伙感染新冠肺炎不幸病逝,大约得有十几个75岁以上老者染疫去世,才能把平均年龄拉回到75岁。由此可以推断,因新冠肺炎过世的人,绝大部分的年龄在75岁及以上。 自从我开始关注美国的COVID-19数据,我最不喜欢的网站是CDC网站,它的数据碎片化,又很难找,所以去那里次数不多。去年10月在浏览这个网站时,发现一份按年龄分组的疫苗接种进度表,我下载了这份表格。今天写文章想去看看最新数据,从浏览器的BookMark进去已找不到那张表了。就用我上次下载的数据吧,见下图 我这里只截取65-74岁和75岁+两组数据。原表格还有一栏,是对应年龄组的日新增病例数。这个数据对我要分析的问题无关,为简明起见,略去。 在疫苗开放初期,人们对疫苗信任度高,接种十分踊跃,根本不需要动员。当时一针难求,接种还得按年龄排先后。65岁及以上长者享有优先,特别是75+组更是处于最高优先等级。由于开始接种早,到去年9月底,这两组能接种的人应该早就接种完了。从表格看,年龄组越大,接种率越高,但是到75+组时出现了逆转。接种一剂和完成接种的比率,65-74组要比75+组高出5.4% 和5%。75+组比65-74组开放接种更早,而且处于对疫苗信任度最高的时候,但接种率却低,合理的原因是他们有基础病、体弱等健康方面的问题,从而不适合接种疫苗。 此外,有10.2%的75+组成员在接种了一剂后没有继续接种,虽然他们可以享受上门服务的方便。其原因也只能是他们有基础病、体弱等健康方面的问题,从而阻止他们完成接种。 因此,有约20%的75岁及以上老人被归类为未接种者(CDC把接种一剂的也归类为未接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不愿接种,而是因为身体状态太差,不允许接种或接种了一剂后不能继续接种。这些人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有点风吹草动,生命之火就熄灭了。养老院是新冠病毒传染肆虐之窝,对于在养老院惨度光阴的75岁以上身体状况不佳的孤老,说得重一些,疫苗和新冠肺炎的不同,不过是绳子与药酒的区别。大家应该还记得,挪威开放接种的第一个星期,辉瑞疫苗就打死了33位养老院老人,此后全世界避免向过于年老体弱的长者接种新冠疫苗。 政府官员天天骂未接种者是瘟疫横行的罪魁祸首(并非事实,甩锅而已),媒体不断影射不打疫苗全家会死光光。你们将大批不能接种疫苗的老人一起骂进,天良何在? 因为75岁及以上人群患有基础病者众多,会干扰新冠疫苗防止住院防止死亡的统计分析。而绝大部分死于新冠肺炎的人,年龄在75岁及以上,造成现在新冠疫苗防止住院防止死亡效率的统计,实际上被75岁及以上人群所左右,但其结果却普遍性引用。作为统计学的常识性知识,统计分析新冠疫苗的效率,应该剔除受特殊因素影响的组别,如75+老年组。要判定新冠疫苗对老年人的效率,可以分开做统计分析,还应综合考虑老年人打疫苗致死的风险。 总的来说,无论接种与否,75岁及以上人群患有基础病者众多,可能使新冠疫苗防止死亡的效率虚高了,也可能压低了。普罗大众无法看出影响朝向哪个方向,因为政府没有公布染疫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年龄分组数据。新冠病毒检测站、医院都要登记病人的基本数据,这些基本数据都进入数据库。统计报表通过数据库命令提取列出,乃极为简单的事。例如,上述的表格中列出了对应年龄组当日新增感染人数(图中省略了),只需增加两行短短的数据库命令,就可添列当日新增接种一剂后感染的人数和完全接种后感染的人数。但是,政府就是不愿增加这两行命令。 数据要为宣传服务,为政治正确服务。普罗大众只能看到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但看不到每日新增“突破性感染”人数,更不用说这两类感染的年龄分组数据了。显然,这是因为这些数据不能为政府的宣传服务,或甚至于唱反调。这个问题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出,现在不吝重复,择几段Copy/Paste在这里: 【新冠疫苗效果如何,不需要宣传,没必要争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将染疫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年龄分组数据,逐日或逐周公布不就一清二楚了?】 【年龄20-29和30-39两组人群已成为感染新冠病毒的主体,在总体感染者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观察疫苗效率只需这两个年龄组的数据就足够了,因为他们接种和没接种的人口基数都很大,统计结论也最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政府不敢公开染疫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分组统计数据,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经过长期观察,我现在对于CDC抛出的统计数据是不信任的。不过如果是逐日(或逐周)滚动更新的统计数据,造假比较困难,不至于太离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