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某中文报上见到这样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故事,假的也无所谓。 一犹太青年,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可是学费还没着落。或许他是孤儿,或许家里贫穷,这些与这故事都没有关系。一个犹太教会找到他,说他们可以提供他大学和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他工作以后,必须把年收入的10%捐献给教会,直至退休。他同意了。以后他成了医生,忠实地履行了诺言。 这个方法的执行,可以很容易,也可能十分困难,关键就是一个诚信,教会怎么能相信你,或者你如何能使教会相信,这笔钱不是肉包子打狗。教会不是FBI,你一旦逃之夭夭,他们很难找到你。 现在假定你有两个渠道筹措大学和研究生的费用。一个是如上所说从教会得到资助,另一个是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利率假定很合理。现在进一步假定你给教会奉献30年,商业银行贷款也是30年期限,两者金额一致。简单起见,医生的所得税税率(联邦+州)假定为40%,每月还贷或奉献均为600元。从教会拿钱每月可少缴税240元。 该同志以后的捐献远远超出当时索取的,但也有可能他以后在超级市场当收银员,教会对此应该也是有精神准备的。 刘以栋先生的文章,介绍了一些合法“逃税”的渠道。用这个渠道省税,应该是最简单不过了,而且也是政府乐于见到的。我不知道华人社会是否有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听说过。但简单不等于容易执行。第一个这么做的华人机构显然是吃螃蟹者,好几次在网上见到中国学校为追缴学生贷款如何焦头烂额,最后只好用不发毕业证书作为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证。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没有毕业证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无法还贷款,最后两败俱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