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洛城”们(歌者,小溪,小妮…,那些后来厚着脸皮想挤进洛城帮的不算),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美妙的歌曲,其中有两首特别引人注目,至少是引我注目.一首是<婚誓>,另一首是<军民鱼水情>,两首歌的年纪都至少是而立之年,这使我想高山开坛后不久的一段对话.一位不太熟悉的马甲说,怎么这儿的人都唱些老掉牙的歌.因为那时山上以贴歌为主,这话倒也没说错.老是老,问题是有没有掉牙.啦啦马上回答说,这些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 既说金子,就有成色问题.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恐怕是成色最好的.我在读研究生时,住在学校的宿舍.有一天我在听<梁祝>,有人敲门,原来是一位不认识的台湾同学,说能让他近来一起听吗?他说他在台湾就收集了不少大陆歌曲和乐曲,有<赛马>, <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也不知道在台湾怎么个收集法.文革后,<梁祝>的录音带和唱片开始在香港发行,没多久,就突破了一百万,得了个所谓金唱片奖.再过几个星期,又突破了两百万,即所谓白金唱片.数量之多,速度之快,任何天王,天后都给甩到不知哪儿去了. 那首在文革中差点使我遭受灭顶之灾的<马兰花开>,成色似乎也不错.文革中的歌我记得不少,但这首56年的电影插曲,我到底什么时候学会的,我自己也感到奇怪.后来TTT说,文革前的舞会,只要是3/4拍的,这首<马兰花开>是首选.这大概解答了我的疑问.我小时候住在爸爸学校的家属宿舍,这中学的校园比某些大学还要漂亮,小桥流水,池塘假山,果树花园.由于是重点学校,有许多寄宿生.一到夏天晚上,尤其是周末,校园里热闹非凡,有的在草地上吹拉弹唱,有的在教室里开舞会,礼堂里经常还有文艺晚会或大型舞会.家属宿舍穿过操场就是教学区,我和小朋友们常去看热闹,肯定是那时耳濡目染学会并记住的.连我这样的乐盲都会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可见此歌魅力非凡. 在当前的新歌中,象<婚誓>和<军民鱼水情>这样吸引人的精品已经很少,说来奇怪,在文革中,尤其是后期,这样的精品居然还相当多,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连李声声班长和歌者这样的大收藏家都没有留下.我想那时的音乐家比现在更敬业,铜臭少.象30元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6元的<十五的月亮>,100元的<梁祝>,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尽管稿费10倍或百倍于此(当然还是不很高),却难有这样的精品了.前一段时间国内评出中国电影100年电影金曲100首,近20年的少的不成比例,我想也是这个原因. 话说回来,文革中的歌曲,大部分毕竟是进行曲,政治歌,比如有这样一首,“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身上都闪耀着你的光芒.”这首歌即使再好听,今天的人恐怕也唱不出口了.中国大陆有些好歌,台湾同胞改了个把字后也就唱上了.<血染的风采>中“共和国的土地上”,他们改成了“在我们的土地上”.<洪湖水浪打浪>中“共产党的恩情”,他们改成了“爹娘的恩情”.但象上面那首,似乎怎么改都不行了.于是乎,老而掉牙,终于被人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