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鲲鹏
我写博文的方式比较守旧,喜欢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因此博文比较长。这种风格在“5分钟给思想加油”的时代,自知十分之落伍。于是近日试写了一篇短文,介绍美国参议院阻扰表决的Filibuster方法。Filibuster这个词来自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掠夺者”。当年设计Filibuster规则的初衷有其合理之处,但近十几年来已经沦落为单纯的民主和共和两党间的党派争斗工具,所以我的介绍文章取名为《程序民主的怪胎 - 阻挠表决的“掠夺者”方法》。
博文在一个法律网站上贴出后,有一位网友跟贴了一长篇批评。我一般不回应读者没看懂就发表的批评,不过这次破例回了一贴,因为该位网友还蛮有礼貌,用“呵呵”的语气词开始:“呵呵,这怎么可能?如果是这样,只要参议院有几个议员坚决反对,先用‘掠夺者’方法来阻止议案表决,再用‘掠夺者’方法来阻止‘掠夺者’方法被废掉,那几个议员就可以永远阻止议案通过。这纯属想象。”
我向他解释,原文中已说明,需要至少41名参议员构成了反对派后,才能使用“掠夺者”方法,所以不是几个议员。顺带我建议他查阅一下美国参院Filibuster规则,查阅一下美国参院修改规则的程序。
他回复道:“呵呵,关于规则,我没有去查阅,凭常识就可以知道。”虽然这位网友是第一次听说Filibuster规则,更没有读过这个规则的具体内容,但立刻用 “事实上”这种金字招牌作凿凿之言:“事实上,废除‘掠夺者’方法的表决,是特别程序,‘程序的程序’,不可以无休无止地辩论,不可能再用‘掠夺者’方法来阻止‘掠夺者’方法被废掉。如同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程序本身不能包含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进入‘循环怪圈’,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他不查阅一下美国参院修改规则的程序(当然很可能是没有英语能力),却铁口直断不可能,还自作聪明地把“想当然”称作为“事实上”。从他对计算机程序 “循环怪圈”不知所云的叙述可知,这是一位十足的计算机门外汉,不过这对于他不是个困难,一切可以用想当然来解决。这位“凭常识就可以知道”网友刚从我的文章里知道“掠夺者”这个名词就反客为主了:“民主程序是精致复杂的,不要把一时不能理解的情况视为‘怪胎’。成熟的民主程序,必然都具备有效的缓冲机制,避免简单的多数同意导致激烈的政治冲突,从而引发危机。比如所谓的‘掠夺者’方法,其实质是什么?其实质是参议院议案的通过有两个标准:基础标准是简单多数,过半数,51票,相对通过。补充标准是3/5多数,60票,绝对通过。在51票相对通过与60票绝对通过之间,则是一个缓冲区域。这种缓冲机制,类似电脑的“缓存”,包括“二级缓存”、“三级缓存”,把一时处理不了的问题缓解处理。否则,就会造成体系崩溃甚至硬件损伤。”
真是无知者无畏,刚刚从一篇文章中听说了Filibuster方法,刚刚自说自话地认定“这纯属想象”,一转身又向文章的作者滔滔训导起这个他显然没看得懂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还敢冒充内行用计算机“缓存”作比喻。稍懂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人都知道,计算机设置“缓存” (Cache Memory),是为了增强处理器的处理效率,加快数据的读取速度。“缓存”在计算机工作时享有极高的优先权,中央处理器找数据时最先访问的就是“缓存”。显然“缓存”这个不是很贴切的中文译名,忽悠了这位“凭常识就可以知道”网友,使他望字生义,闹出计算机“二级缓存、三级缓存,把一时处理不了的问题缓解处理”这种谬之千里的笑话。
我的那篇关于Filibuster规则的文章,虽然含有一些幽默和揶揄,但性质上属于单纯作介绍。而“凭常识就可以知道”网友以为作者写文章就得表达观点,他接连加了好几贴,长度超过了我的原文,要同我辩论,还莫名其妙地提出,“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议会里,是否比发泄在游行示威、上访闹访要好得多?”我没有犯第二次错误,即没有再回应,不过由于好奇心,去他的博客看了一下,原来在那个律师们聚集的网站上他相当活跃,受过的教育似乎也不低。需要说明,本文意图描述一种网络现象,并非针对某一个人,因此在发表前已将此人的跟贴作备份后屏蔽了,也没有披露他的网名。
无知者无畏是网络上的一道奇观,这些勇士们所向披靡,我对他们敬而远之,退避三舍。最近两个月,看到有三、四篇文章指名道姓向我叫阵,拜读之后发现是属于无知者无畏一类,所以决定遵循古训:“可与其言之而不言之,失人;不可与其言之而言之,失语。”不答一个字,不理那个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