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比赛的形式我是第一次见到,不知道那些小天才们以前是否经历过或听说过。 它有两个竞赛,分别在AB两个房间进行。选手们只能二选一。显示屏幕上明确标出两种竞赛所需技能,比如,记忆(3.5),空间想象(4.0)逻辑推理(XX),等等。主持人还特意强调,B竞赛涉及八种不同颜色,请选手们三思。就是说像我这样的绝对不能选B。每个选手的挑选次序由第一轮竞赛的名次决定。如果一个房间的40个名额被全部选走,剩下的选手别无选择,只能进第二个房间,谁叫你第一轮比别人慢呢。 第一名是同济大学一位帅哥,他在笔试时是第33,他去年的师哥是第三,他立志赶上,果然如愿。看他昂首挺胸往前走,嘉宾们都在卖弄小聪明,猜他会选A还是B。他故意往A键那侧走,到最后一个急转弯,选了B。大约一半选手选定之后,一位队长看出问题了,大部分高手 都选了B,即使你觉得B比较适合你,和这么一群人混战,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但是很快A的人数也赶了上来。最后是A组先填满,剩下的三个选手就没得选而进了B组,他们一脸懊恼,摆出听天由命的表情。 这样的博弈以前真还没见过,以前在精算师考试的运筹学题目中也没有碰到。唯一有些接近的是一个选秘书的题目。公司要招个秘书,100个人应征。如要确保选个最好的,就要把100个全部面试一遍。现在问能否在合理的统计假定下减少面试次数。在此假定下,面试多少人以后做决定最为优化。这是10来岁左右见到的,根本看不懂解答,答案好像是二十几(27?)。 两个题目的共同点就是要利用已知信息和对将来的假定做出决定。在最强大脑中,已知信息主要就是你自己,将来信息是有的,但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我将它称为“知己不知彼”。已经签约的也是你的信息,但显然队长、嘉宾、和选手到相当后面才注意到这一点。在选秘书时,将来信息是一点都不知道的,只能靠合理的统计假定。 现在假定你Google或百度找到了选秘书的“答案”,能否以此替选手们找到一个最佳博弈策略。我这个非博弈论科班出身的孤陋寡闻不知道,欢迎科班出身的或非科班高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