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和尚與一個偉大王朝(下)
曾有西方政客評論道:中國單靠出口廉價產品成不了一個偉大國家,除非她再次能夠輸出價值觀念等精神產品。在譏諷當代“東方巨人”的同時,這個評論的潛台詞也實際上認可了中國古代的歷史貢獻。在偉大的唐代中國,不但有虛心學習接受外來文明,更有慷慨無私的向外傳播和奉獻。
已有聰穎的讀者猜到,山哥要說到的另一位唐代大和尚是鑒真大師。鑒真(688-763)曾在上八十年代初的中國重新名聲大振,原因不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領導層期許“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於是呼唐代七次東渡日本傳經送寶的高僧鑒真大師,1200多年後再次成為中日兩國和平友好的象徵。
其實經濟政治繁榮昌盛的唐代中國,宗教信仰也空前自由興盛。祆教(又稱拜火教),
景教(基督教的一個分支),摩尼教和伊斯蘭教都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往的胡商帶來,
也在西域和內地得到傳播。佛教在唐代由於南北朝以來新的佛經不斷傳入和對教義的不同
解釋,所以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宗派。 各派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即都
提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在各派別中,以智顗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
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為代表的華嚴宗和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的影響較大。
因為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故唐朝皇室以老子傳人自居,大力倡導道教。開創“開元盛世”(712-741)的唐玄宗就尊老子為大聖祖,極力傳揚,甚至親自向日本等國推介。可是日本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對佛教更感興趣。
鑒真生於武則天時代的688年。正好在玄奘出生後100年後的702年,少年鑑真在故鄉揚州出家成為為一名小沙彌。18歲那年,鑒真受菩薩戒,3年後隨師傅赴首都長安修行,受具足戒,學習南山律宗。在長安6年期間,鑒真不但刻苦學習了艱深的佛學經典,也在醫學,建築,繪畫等領域頗有造詣。
公元715年,鑒真回到故鄉揚州,於733年成為大明寺的方丈和著名的佛學大師,跟隨他受戒者據說多達4萬餘人。當時的揚州由於處於南北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是中國第一大港口城市,常年有大量的商人,留學生,宗教家等來自東亞(日本,朝鮮半島等),南亞(婆羅門等)和中西亞(波斯,大食等),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世界性城市。甚至前往長安的日本遣唐使,也多經揚州中轉。公元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和普照抵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向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
事實上日本自大化革新(645年)實行全盤中(唐)化,大力效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稅賦“租庸調製度”,在社會大幅度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一些混亂。許多日本人為了逃避稅賦,混入佛寺,而佛廟也沒有嚴格的受戒制度,一時佛門魚龍混雜,官府也因稅收流失一籌未展,因此學習引進中國成熟的真正佛教成了當時日本佛家和朝廷的一致渴求。
面對日本弟子的懇請,鑒真大師毅然表示:“是為法事,何惜身命”。並且立刻着手東渡日本的準備。限於當時的航海技術,跨越東海的航程極為艱辛。自742年至753年11年間,鑒真經歷了6次失敗和第7次成功,終於在753年12月20日抵達日本,此時鑒真大師已經65歲高齡,雙目失明。他受到日本朝野的熱烈歡迎,被尊為日本宗師,很快在日本建立起了嚴格的戒律制度,幫助日本的佛教信仰走上正軌。
鑒真大師不但為日本帶來了中國化的成熟律宗佛教,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國醫藥技術。他親自指導承建的奈良唐招提寺經歷了1200多年風風雨雨,成為日本最著名的古代建築和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