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山哥对电视的最早记忆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年我9岁,有一天父母下班回家,招呼 我们快点吃完饭后去办公楼看电视,单位新购买了一台电视机。“什么是电视机”? 弟弟好奇地追问。父亲耐心地说:“爸爸妈妈都没见过,大概是既有点像电影,又 有点像收音机的样子”。父亲转而严肃地说:领导特地强调各家要管好自家孩子, 电视屏幕是玻璃的,一碰就碎,小朋友若损坏,父母是赔不起的。老二你很淘气, 千万小心,否则不让你去看。弟弟吓得吐吐舌头,赶紧埋头吃饭。父亲这么一说, 我也更加感到好奇。 到了办公楼新开辟的电视室,发现比教室稍大的空间内摆满了很多排长凳,足够一 两百人观看。一个比照相馆摄影机盒稍大的长方形屏幕上,显示着小电影式的活动 人像。多年后山哥确信,那是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出产地就不得而知了。 从此每天傍晚我们都赶早占据前排座位看电视,除非有电影看。电视节目内容倒多 数无法追忆,只有两个节目印象较深。 一是纪录片<成昆铁路胜利通车>。看到火车在丛山峻岭中穿山过桥,感觉极为震撼。 伴随着播音员高亢激昂的解说,大家一起为祖国的建设成就倍感骄傲。 二是电影故事片<火红的年代>,描述上海钢铁工人60年代打破苏联封锁,与走资派 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斗争,揭露暗藏敌人的破坏,终于炼出了海军急需的争气钢。 当看到坏蛋往钢炉了加料让炉底烧穿,我气得从凳上跳起大叫,“我要枪毙你这个 坏蛋”。邻座的一位伯伯,拍拍我的肩膀,让我冷静一点,好好往下看。我却很不 服气,感觉一屋子的大人观众全像“冷血动物”般无动于衷,实在生气得很。 毛主席去世那会,电视里实况转播北京追悼会,上千人在操场上收看,屏幕那么小, 多数人实在无法看清。可是大家跟着扩音器里的哀乐,全场哭声一片。那场面,真 够悲惨的。 77,78年后,我所在小城家庭都还没有电视机,可是多数单位都有了。我也上中学 了,傍晚和一夥同龄同学朋友一起串不同单位,寻找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那时电视 频道很少,电视机在更单位都有专人看管,基本上都锁在一个高架四方木箱里,以 防(坏蛋和小孩)破坏。少年儿童基本上没有调台的权力,如果管理员不听你的建议 (一般大人不会听小孩的),那就去其他单位瞧瞧吧。 那时多数电视节目应该是索然无味的。我记得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美国电视连续 剧是<大西洋底下来的人>,戴着宽大墨镜的大帅哥麦克·哈里斯出现在亿万中国人 面前,让千万少男少女如痴如狂。据说麦克式墨镜一时走俏中国大都市,让很多马 列老头老太对下一代的迅速堕落伤心不已。 70年代已近尾声,我们进入高考复习阶段。乡下远房表哥来一中住我家复读,常和 他的复读班同学一起,去一中一墙之隔的氮肥厂看<大西洋底下来的人>。我在家复 习,很少看电视。弟弟把表哥每晚看电视的事情密报父母,父母急得不行,赶紧去 找校长。校长极为重视,面见氮肥厂厂长,请他无论如何让门卫把住厂门,不让一 中学生入厂看电视。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表哥等人很快发现围墙边男厕所的 窗户可方便翻越,直到有一天被发现,迫使校长下令将窗户钉死。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山哥 |
|
留言时间:2008-12-29 10:45:48 |
|
|
|
作者:林贝卡 |
|
留言时间:2008-12-28 08:33:23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