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转基因食品(Genetic Modified Food) 的由来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生态环境安全性的担心。现在我们来继续探讨围绕转基因食品科技安全性争议背后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转基因食品的专利知识产权问题。由前文可知,转基因食品研发已经历时近30载,它建立在当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以及基因组学的最前沿探索之上,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人力投入。很多关键技术都已经由技术发明人申请了专利,或者已经被跨国公司买下并拥有。一旦大规模商业性生产,必然出现专利权问题。这就是郎咸平之类“左翼”经济学家出来大骂美帝及其中国走狗的原因。美国执基因科技的牛耳,而中国的基因专家也多是美国和西方培养的。你看,一项高科技推广问题,迅速演变成了经济政治问题了。 其实早在郎教授之类华人聪明又正义之士拍案而起之前10多年,山哥就亲耳听到了来自非洲的此类担心。肯尼亚年轻生物技术精英克里斯(我曾在“我的非洲同学克里斯”中对他做过描写)曾敏锐地指出:转基因技术很可能造福人类,但主要受益者很可能是美国和西方技术拥有者。非洲人的生产会提高,但我们得付出更多的技术使用费“。 中国的农民早就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否在转基因食品生产中会被贪官和学阀忽悠,成为国际资本的赚钱工具?这种担心也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从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经验来看,跨国公司孟山都确实赚钱了,中国有关研究者也发了财,可是广大棉农也确实喜欢抗虫棉。因为以前常常泡在农药里,太危险了。现在虽多付了种子费,但少了花农药钱,节省抗虫工时,农民还是得利多。 如此看来,转基因食品也可能出现皆道欢喜的局面?如何既保证多数人都得利,又鼓励科技进步,确实是中国政要和学者们需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看不同国家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差异。 美国不单是转基因技术的领先国家,也是世界食品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美国热心转基因技术的立场比较容易理解。 欧洲却是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主要抵制国家。如果你近期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此也不难理解。目前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欧盟内的食品生产完全能够满足自己需要。但面对南北美洲和亚洲的便宜进口农产品,欧盟除了关税壁垒,便是转基因和食品安全标准壁垒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的政策很难改变。 更何况,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中,绿党和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緑绿们除了反核,便是反基因了。 读者也许会奇怪:欧洲也是基因科技领先者,难道他们会对未来的巨额利润毫不动心? 不会的。欧洲的跨国公司早就在美国,加拿大,南美,以及亚洲等地区建立分支,欧洲的大学和科研所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未来欧洲肯定能运筹帷幄,“决战境外”,坐收渔利。 其实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对基因技术可能需求更大。欧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食品生产自给有余。贸然尝试一类并不必要的新产品,实在要担当不值得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食品保障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新科技当然是必要选项。并且这些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基因技术,也在快速赶超西方的进程之中。假以时日,中国等国必然会拥有自己的全套自主开发的转基因产品。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科技进步的狂热追捧者。现在随着教育科技进一步昌明,有些人出来监督科技应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了,这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