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祥,男,1950年10月出生于广东汕头潮阳。自幼移居香港,小学就读于北角堡垒山官立小学,因成绩突出考取英皇书院,1975年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学士,1980年获中文大学分院哲学硕士学位,后获英国多个文凭,历任港大学生会长及专上学生联会会长。七十年代初开始,陈毓祥先后做过佳艺电视台和香港电台时事评论员及中学教师,做过节目主持人、编导、监制、电视部副总监,一度奉派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后又担任香港快报执行董事。 陈毓祥热心参与社会活动。1985年,他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而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曾参与、倡导过多项活动,包括推广礼貌、港人建港、公民教育、青年协会等。陈毓祥不仅积极参与香港事务、社会活动,为香港平稳过渡积极贡献力量,而且热情参与向香港推介内地情况的活动,实践了爱国爱港的精神。为此,他获委内地多个省市的有关团体的职务,并获选深圳市政协委员,1995年荣获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香港地区事务顾问。 陈毓祥早在七十年代便积极参加保钓运动,1971年便担任任香港学联保钓运动中学生组组长,积极参加当年保钓大行动。1996年9月22日由陈毓祥(“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首领)带领的香港抗议者,乘坐一艘2800吨的货轮“保钓号”开始了他们为期三天的钓岛之行。他们的任务是毁掉日本右翼分子不久前在钓鱼岛上竖起的灯塔,并在岛上重新树立中国的国旗,以确立中国的主权。9月26日“保钓号”到达钓鱼岛,香港保钓领袖陈毓祥率领五位突击队员穿上救生衣,跃身入海游向钓鱼台,因脚部被绳索缠绕,陈毓祥溺水不幸牺牲。 1996年9月29日在香港,50000不同意识形态的人聚集在维多利亚广场,沉痛悼念在保钓运动中牺牲的陈毓祥。在集会的中央,是陈毓祥的寡妻和他8岁和10岁的两个年幼的女儿。 陈毓祥牺牲在他梦寐以求的香港回归前夕,成为了保钓历史上第一位捐躯的烈士。这样一位香港精英所经历一些平凡故事,也令人深思。 据陈毓祥本人回忆,当年他踏上英伦土地时,对英国人彬彬有礼地客待他十分惊诧。因为自小到大,在香港从未有过洋人恭恭敬敬地称呼他一声“Sir”.反倒是他们的骄横,高高在上似乎是天经地义。这段与圣雄甘地在异国遭受洋人侮辱的异样经历,倒是收到了立志与甘地一样献身民族自尊自立的同样工效。 山哥坚信,既然人的尊严来自神的形象,那么为维护神圣的民族尊严而流血牺牲的英雄烈士,理应受到尊重和纪念。 相关博文: 神的形象与人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