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真的了解中国的迷思
将近二十年前,山哥拥有一批日本学友,发现他们其中多数曾去中国旅游,其中还有打算去中国留学的。当时感叹日本人对中国兴趣很大,远比欧美澳更加了解中国。
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史时,我们也都知道日本战胜中国与它战前对中国大量的情报工作有关。相反由于中国清政府上下轻视倭寇小日本,低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战争意志与能力,因此招致惨痛失败。
但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两国心理。日本从崇敬中国变为鄙视,中国则100余年来都愿意以日本为师。
中日地位互换也极大地影响了双方领导人思考两国关系时的思维方式。对于日本方面而言,对中国的轻视导致了他们不少战略误判,比较重大的就有三次。
一. 日本侵华陷入持久战泥潭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国共双方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清醒地估计到了中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可是日本方面中高层都以为中国不堪一击,侵华战争可以在3-6个月内结束。
关于日本侵华的所谓《田中奏折》(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比先征服中国),现在多数严肃的史家都认为证据不足,很可能子无虚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掠夺了大片国土和赔款,日本人食髓知味,以为民国像清朝一样,一旦被打败,必然割地赔款。事实上,中国政坛也确实不乏汪精卫式的软骨头。但民智已开的中国政治主流是不惜与日本血战到底。
日本人因对华战略误判陷入长期战争泥潭后,资源不足的岛国日本随后为了赢得战胜不惜通过与美英荷的战争来掠夺战略物质,结果招致了灭顶之灾。
二. 佐藤政权轻视中国导致外交失败
美国自六十年代末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后,导致了这个国家二战后最大的危机。尼克松上台后开启了脱身之道:联中制苏。因为美国在越南不只是与越共作战,越共的背后是已经分裂的中苏两国的大力支持。
应该说,尼克松的眼光是深邃的。他的《1999,不战而胜》解答了他和基辛格作出历史抉择的前因后果。
不过,与尼克松同时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却没有这样的政治眼光。他在七十年代初中国外交不断进步的年月依然顽固拒绝与大陆中国政府交往。结果当尼克松基辛格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发生时,佐藤还蒙在鼓里,实实在在地被盟友美国实行了一场盖顶外交。
佐藤的误判和老美的背弃,使日本政府陷入空前的混乱与外交大失败危机。佐藤政权被迫迅速垮台,亲中的田中角荣登上历史舞台。
三. 六四后率先解除对华经济制裁并加大援华力度
1989年6.4事件发生后,日本加入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经济制裁。中国经济一时陷入谷底。
1990年,日本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不顾美国等西方集团的反对,率先解除对华制裁,恢复第三批对华日元贷款,启动对华高技术出口,并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反对全面制裁中国。此后,日本首相海部俊树1991年8月访华,率先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日本带头解除对华制裁,反对全面制裁中国,率先改善对华关系的行动,使美国不得不于1993年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改变对华强硬立场,减轻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
日本作出此番动作,可能与老一代日本政客对日本侵华战争中罪行的内疚有关,也与日本长期轻视中国发展潜力不无关系。1992年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05年后,中国赶超日本经贸的势头十分明显时,日本朝野开始后悔,决定取消对华援助。
日本政客在中共北京屠城后不久迅速转向支持中共政权,清楚表明日本人标榜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实在贻笑天下。如此没有原则性的国家在国际战略中打错算盘,也在所难免了。
日本对华战略除了三大政治失误,经济策略上也有许多误判。
比如日本对华援助以政府担保的低息贷款为主,因为日本深知爱面子的中国政府即使经济项目失败,也不会赖掉政府国际欠债;日本大企业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缺乏信心,坐视投资中国制造业的良机白白丢失。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德国大众在1980年代初就大举投资中国大陆,而日本当时满足于卖车给中国,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这时已经远远落后于德国对手。
相关博文:为什么现代所有中国领导人都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