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在了解基督教音乐的本质、了解基督教音乐究竟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探讨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及变迁的过程,以及基督教与近代音乐有着怎么样的互动关系。 (1) 4 世纪到16世纪:「早期基督教音乐时期」 4 世纪到 16 世纪之前,教会掌权的这段时期,教会深知基督教音乐的「神圣」与「神圣」本质,基督教音乐是献给上帝而非献给人的音乐,因此,基督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有很大的差异。 基督教音乐遵循着一套严谨的体系。 在这套体系内的音乐元素,单单用在宗教仪式中,不会用在他处;而外界的音乐模式更不会进入到教会中。 在这一千多年中,基督教音乐只用了 4 种基本调式来创作音乐: 1 、以 Re 为主音的「多利安调 (Dorian Mode) 」。 2 、以 Mi 为主音的「弗里吉安调 (Phrygian Mode) 」。 3 、以 Fa 为主音的「利地安调 (Lydian Mode) 」。 4 、以 Sol 为主音的「米索利地安调 (Mixolydian Mode) 」。 ) ) 基督教音乐最初的这四个调式主要是由 4 世纪的米兰主教安伯西俄斯( Ambrosius )所制订。 6 世纪罗马教皇贵格利一世( Gregorio I ),台湾音乐界翻译为葛利果,他以此四个调,再各自延伸副调,成为八个调式,但仍然只是在原来四个调的基础上作变化。 而这个贵格利一世所编订的圣曲,就是有名的「葛利果圣诗( Gregorian Chant )」。 接下来的一千年基督教都一直延用这种分别为圣的音乐调式传统。 既然教会认为有些调性是神圣的,当然也就会认为有些调性就是邪恶的。 于是便会规定基督教音乐家只能用这些特定的调性来创作音乐;同时,也禁止运用那些邪恶的调性。 相比之下,现代音乐除了正规的 24 种大小调之外,还有各种爵士、蓝调、摇滚、重金属等等各种属不清的调式。 各位就知道一千多年中基督教对于音乐在表现方面的谨慎与限制。 聆赏「葛利果圣诗」:播放男声 1-4 首片段 你会发现,每一首乐曲好像大同小异,若与现代圣乐相比,许多人的确会对这种传统圣乐感到单调沉闷。 葛利果聖詩一直到中世紀末期都佔居教會音樂與西方音樂的主流地位。 葛利果圣诗一直到中世纪末期都占居教会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主流地位。 (2)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不过,到了 16 世纪初之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 (14-16 世纪 ) 的影响,教会音乐逐渐的产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比较容易让大家感受到这个音乐特性的转变,接下来我就播放从 16 世纪开始,各个不同的音乐家对于相同主题的创作作品。我所挑选的这个主题是弥撒曲中的「 Kyri e 」,中文的意思是「求主垂怜」。这是基督教在弥撒仪式中,最首先唱的乐曲。 也是每一个基督徒音乐家都会创作的主题。 这个求主垂怜经的歌词只有三句: Kyrie, eleison (Lord, have mercy) 、 Christe, eleison (Christ, have mercy) 、 Kyrie, eleison (Lord, have mercy) 。 投影片:求主垂怜经的歌词 接下来我们挑选 16 世纪上半叶的基督徒音乐家 William Murdy 的「求主垂怜经」,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代表者之一。 聆赏「 Christopher Tye and William Murdy CD 」:第 2 首片段 你会发现,教会音乐的变化及旋律性增加了。 不过仍然与葛利果圣诗很接近,改变的幅度仍然并不明显。 ( (3) 17 世纪初至18世纪中:「巴洛克音乐时期」 17 世纪初至18世纪初被称为:巴洛克音乐时期。 比较为人熟知的音乐家为巴哈( JS Bach ,德国, 1685-1750 , 65 岁)及韩德尔( GF Handel ,德国, 1685-1759 , 74 岁,《弥赛亚》)。 我们先来听一下 17 世纪初期的「求主垂怜经」。 聆赏「 Benevolo 」:播放 5 首片段 请问跟之前所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 虽然有些人认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音乐在于较为明显的大小声的变化,以及更为华丽与气势磅礡。 然而,此时期音乐比起之前的音乐最大的不同乃是在于器乐音乐成为很重要的伴奏部分。 有人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为「数字低音(figured bass) 」音乐,就是强调这个时期开始伴奏音乐及伴奏记谱法开始被音乐家所重用。 当然,这种伴奏性的器乐音乐也被基督徒音乐家运用在基督教圣乐之中。 这是基督教主流音乐一千年来很大的一项突破。 这并不是说,教会音乐在这一千年之中并没有发展器乐音乐。 圣经说到大卫用许多乐器一起赞美上帝。 大卫甚至亲自创作一些新的乐器用在赞美的事奉中。 中世纪的教会当然也有使用乐器在敬拜或节庆之中。 但是,主流音乐仍然以声乐为主。 因为,人的声音是由上帝所创造,人声,特别是儿童的声音,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神圣的乐音;所以,教会乃是将最好的、最圣洁的人声献给上帝。 可是从 17 世纪开始,器乐音乐已经在主流音乐中扮演相当重要的地位。 虽然声乐仍然是主角,但是器乐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或背景音乐,而是音乐中与声乐对唱的副主角。 接来听一下 17 世纪中末期基督教音乐家贵格利阿雷格里 (Gregorio Allegri) 的「求主垂怜经」。 这首作品由于是当时天主教教廷最喜爱的作品,因此教廷规定这首作品只能在罗马的西斯汀教堂演出,其他地方是无法听到或知道这首名曲的。 然而,莫札特在聆听这部作品后,一字不漏地将这首乐曲抄写下来,带回奥地利表演。 聆赏「 Gregorio Allegri 」:播放 1 、 3 首片段 接下来我们要欣赏这一个时期末期的代表者,也就是被称为音乐之父巴哈( JS Bach , 1685-1750 , 65 岁)的「求主垂怜经」。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巴哈。 放映Painting 01-05 :巴哈的图片 巴哈与韩德尔不但是同时期人物,两人还是同年出生,且都出生在德国相离不远的地区。 但是他们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心胸狭窄情结。 放映Painting 06-09 :韩德尔的图片 巴哈很推崇韩德尔,也希望有机会能拜访韩德尔,可惜两位音乐大师一生都无缘见到彼此。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都知道晚期的贝多芬是一位聋子,但大家比较不知道韩德尔的晚期是一位盲人。 巴哈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正如许多音乐史家所说,没有巴哈,就不可能会有莫札特及贝多芬;后来的音乐家全部是在巴哈的基础上作发展的。 再值得一提的是,巴哈是目前我们提到的音乐家中唯一的新教徒,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 B 小调弥撒曲。 巴哈的 B 小调弥撒曲被列为是世界三大弥撒曲之一。 聆赏「巴哈」 B 小调弥撒曲:播放 Kyrie 第 1 片第 1 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