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没出国时,还没听说过SCI IP-Science Citation Index Impact Factor (科学引文指数影响因子) 是什么东东。出国后有一天导师让我去大学中心图书馆查一下前年几个学术刊物的SCI, 山哥还一副茫然失措的架势。导师于是如此这般的交代了一番,我便来到图书馆找到管理员,在她的帮助下找来一堆胶片档案。然后在胶片阅读机前坐下,开始查阅那几个专业杂志的名录。忙碌了好久,终于把那几个指数找到了。
兴冲冲地回到实验室,向导师递交了那几个神秘的数字。原来那就是我第一次与“科学引文指数”亲密接触。按照图书馆管理员的解释,我懂得了这个指数的意义。它是美国汤普森研究所60年代开始创造的一个科技论文统计体系。当科学家们的论文发表在某杂志后,该杂志的所有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与该杂志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和水平成正相关。像是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和《细胞》,基本上每年都是名列前茅。当然某些基础医学杂志可能更高。
几年后回国合作科研,发现一些一流大学和科学院要求博士生和导师教授们在所谓3300 上发论文,方可拿学位和申请经费。原来这个3300
就是上世纪末SCI杂志。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6000以上了。但无论如何,在全世界上10万份科技杂志的总量面前,SCI收集范围的杂志无疑是其中较高水平的一部分。
我当时为中国科技界的进步感到高兴。我想早期的海归们应该功不可没。科技界的考核毕竟有了一些所谓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也有了这么一些客观标准,而不是关起门来自高自大。
近几年来,国内科技界发展迅速。一方面每年国家科研经费都以每年15%以上增长率大幅增长,每年自己培养的博士生自2011年起已经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高科技人才就业困难加剧,海归人数随之增加。中国的科技大跃进中,SCI成了几乎所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评价体系。
中国的国际发表论文总数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了。科技大国的中国真的也是科技强国了吗?
非也。
我们在海外科技界待过这么多年下来,对西方的科技体系应该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与此相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科技界的SCI指挥棒,就像当年毛时代的“大炼钢铁”和“以粮为纲”,以及邓后“鸡的屁”挂帅一样,走向了偏执和疯狂。
简而言之,SCI指数不能反映工程,农业等应用科技的水平和成就;不能比较不同学科的水平差异;更不能解决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就算是在同一基础学科领域,如果过分强调SCI,就会引导中青年学者急功近利,赶时髦,追热点,盲目雷同跟风,丧失学者自己的研究特色,学术风格和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原始动力。
SCI,难道你真要蜕变成“愚蠢中国人指数”(Stupid Chinese Index)的缩写吗?
相关博文:钱煦:中国科学的未来不可低估(zt)
杂谈记忆中的高锟,光纤通讯和诺贝尔奖
顶级海龟钱学森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