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中国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国策
博友马黑兄关于四川凉山彝族末代女土司的博文十分精彩。马黑兄的大作也激起了山哥多年来向海内外华人朋友们介绍湖南湘西永顺县境内老司城历史遗址的夙愿。
山哥开始关注老司城得益于一位土家族学友向兄,他来自湘西保靖县。说来惭愧,生于湖南,长于文史之家,可我那时对土家族和苗族有什么区别都不胜了了。生性内向寡言的向兄成了山哥的好友,他便向我分享了许多土家人有趣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且用非常自豪的口吻向山哥详细地介绍了永顺老司城的故事。
后来山哥又有幸结识了一位谷姓的土家族哲学家朋友,使我对湘西土家族及老司城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谷兄和向兄一样,为自己的土家后代血缘和老司城的辉煌历史自豪不已。
都知道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郡县制度便成了中国历代的基本行政制度。秦灭六国应该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吧。可是在广袤的中国南方,自汉朝后一直也存在一些世袭的土司王,他们与朝廷派遣的流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殊传统。其实广义来看,元代以后的西藏与中央的关系,也是类似西南其他民族的羁縻土司王制度的。
永顺土司城始建于唐后五代的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首任彭瑊成(他其实是当年江西的汉人后裔)为溪州刺史开始,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至宋、元、明、清,历时818年,直到1728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王,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而且从未中断过,这种统治历史之久,在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少有。
土司城不仅是当年湘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9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广西兵等赶赴江浙,两次合击,即斩杀并俘获入侵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誉之为“盖东南战功第一”,为平息横行沿海地区的倭患立下赫赫战功。这段历史,也成为土司王朝历史中的壮丽篇章。
雍正六年(1728年),湘西末代土司彭肇槐迫于朝廷“改土归流”政策的强大压力,自动献土,皇帝诏谕,改为流官,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自此土司城衰落,告别了其当年“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繁华。
从湘西北土家改土归流成功到川西南彝族末代女土司离职,期间历时222年。其实改土归流是两千余年来华夏王朝的既定国策。社会学家费孝通博士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一主多元,是非常合乎事实的。从政治文化看,也是如此。郡(州,道,路,省)县制是主流核心,外加土司,羁縻,附属,朝贡体制,构成了东亚古老的政治制度与秩序,如果不了解这个体系,就无法理解今日中国国内的族群关系和东亚历史。
另外,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等人不同意中国文明唐宋后衰落学说,反倒主张中国文明缓慢膨胀学说。如果从改土归流的发展来看,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近二三十年来,永顺老司城的考古和旅游和大湘西旅游文化热一同发酵。
2001年6月,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配合遗址本体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9月启动了老司城第四次考古发掘。目前已调查老司城核心区域20余平方公里,新发现土司时期遗址20多处,包括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等,对军事设施、宗教中心、墓葬区、休闲区、王族封邑的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实土司王朝与中央王朝的互动的真实史实,以及土家和湘西族群悠久的文明与信仰历史,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宝贝。
朋友们,下次游湘西,别忘了加上永顺老司城。
相关博文:人人爱慕“淫荡妹”的山寨瑶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