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造访美国最有个性作家海明威故居(组图) |
| 我算不上海明威的粉丝,并不那么着迷他的作品。哪怕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老人与海》。我总觉得海明威作品的意蕴过于单一直白:“反战”,“硬汉”——可以两言以概之!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位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 昨天看了一部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导演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这部电影,类似在眼下中国文坛上很时髦的被称作“穿越”的作品,穿越2010年、1920年和1890年。穿越得如此“文化”,不妨名之为“文化穿越电影”吧。 这部影片,我不算太喜欢,但也有些感悟,或许有空时来聊聊。这里想说的是,影片介绍了上个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海明威,让我想起,我去佛罗里达最南端的基维斯特(Key West)时,造访过海明威故居,不妨在这里介绍。 拜访文化名人的故居、出生地和安葬地,一直是我乐此不疲的事,先后在博客上刊出过《中国人应该向赛珍珠深深致敬》、《贫民区的草叶:寻访诗人惠特曼出生地》和《探望我心目中最亲近的美国作家》等图文。 我还拜访过别的若干文化名人的故居,有时间整理了在此贴出。 说起来,我算不上海明威的粉丝,并不那么着迷海明威的作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据维基百科介绍,他一生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的代表。 海明威一生获奖无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且不说了,只说文学上的:1953年,他的《老人与海》获普立策奖,次年,《老人与海》又为他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期间海明威写下代表作《老人与海》。古巴革命以后,海明威曾与菲德尔·卡斯特罗见面,后来,2002年11月,卡斯特罗还亲自出席海明威故居博物馆落成仪式。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极具权威。 海明威7个月大时,全家搬到密歇根瓦隆湖,在那里建了一所农舍,命名为温德米尔(Windemere)。童年时光大多在这里度过。 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他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他一直都很热爱大自然,到了晚年更为了与大自然接触而时常到杳无人烟的地方旅行。 海明威会拳击、足球,英语方面的过人天赋尤其突出,在初中时,就曾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 高中毕业之后,他拒绝考大学,18岁就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在这里萌生写小说之梦。这家报社的写作风格即“用简洁的句子。用短段落开篇。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深刻地影响了他。 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记者一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只被安排到红十字会救伤队。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的尸体,他发现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这次看到的情况令他极为震惊。 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的讨论中,埃里克·道尔曼-史密斯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那是海明威从未听过的,他把它背诵下来。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他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从他写给父母的信中可见:“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 一战的记忆在海明威心中挥之不去,很久以后,他写了《永别了,武器》——写的是一个美国士兵与英国护士之间的浪漫故事,情节明显是来自海明威在米兰与库洛斯基护士的关系;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产前阵痛,却来自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宝琳的感受。《永别了,武器》出版很晚,大获成功,很受欢迎,为海明威解决了当时的财务困难。 战争结束之后,海明威居无定所:先回到奥克帕克;1920年,迁往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后来在芝加哥北部居住;又到了巴黎。后来,他又回到多伦多。1926年,海明威写了第一部成功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并另娶宝琳·费芙(Pauline Pfeiffer)。次年,海明威与费芙迁居佛罗里达州Key West,后来他听从朋友劝告,在这里安居,直到五十年代。他这阶段写的作品,数量达到一生所有作品的70%。他一生有很多故居,还是这儿最为著名。 不安分的海明威到处旅行,到过肯尼亚、坦桑尼亚,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了西班牙。海明威不顾警告,不断报道法西斯主义者和左派共和军的丑事。 这段期间,海明威祸不单行,染上炭疽病、眼球被割伤、额头弄下一道很深的伤口、患上流行性感冒、患牙痛、生痔疮、患上肾病、鼠蹊肌肉被拉伤、手指被意外割伤(其伤口深至骨头)、车祸时把手折断等……我想,这与他天不怕、地不怕、“越是刺激越向前”的性格大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将他的渔船比拉号改装为侦察船,在古巴近海“搜索德军潜艇”。 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出版。 此后,他再临厄运:先后遭遇两次飞机失事受重伤,扭伤了右肩、手臂和左腿,严重脑震荡,左眼暂时失明,左耳暂时失聪,括约肌瘫痪,脊椎骨严重受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脸部、手臂和腿被严重烧伤。一些美国报纸甚至误发海明威的讣告。在一个月以后,他更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伤,双腿、前躯干、双唇、双手前臂严重烧伤。酗酒一直困扰着他,导致他血压和胆固醇极高。 海明威后来在爱达荷州凯彻姆接受高血压及肝脏问题的治疗,因为患忧郁症和偏执狂,也接受电痉挛疗法,但电痉挛疗法可能加快了他的自杀行为。 海明威曾于1961年的春天试图自杀。在他62岁生日前3个星期,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家里,他用从地下室贮藏库找来的双管猎枪自杀。妻子听到枪声,立即下楼,他已面目全毁,只剩下嘴巴与下巴,法医最后认定为擦枪走火。据称这是因为他接受的电痉挛疗法严重破坏了他的记忆。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海明威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在写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后来发现自己的作品无法再达到《老人与海》那样的水平,陷入绝望。 海明威一生常常喝得烂醉。他的其他家庭成员有不少是自杀身亡,如他父亲、兄弟姊妹及后来的孙女玛歌·海明威。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覆盖大部分现代小说家,很多作家都想模仿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但我同意旅美学者夏志清的看法,他说海明威的文章具有记者风格:“一清如水,多读没有余味”。我对海明威的作品,哪怕是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老人与海》,很喜欢读,但是终不免觉得它们的意蕴过于单薄:“反战”,“硬汉”——可以两言以概之! 位于Key West的海明威故居于1964年被出售,现为门庭若市的博物馆。 海明威故居一角。 海明威故居一角。据说他常常在这里打字写作。 海明威故居一角。他的摆设很吸引我的注意。 海明威故居二楼长廊。 海明威生前,一名水手曾送他一只多趾猫。这只猫的后代在海明威故居里繁衍生息,到2007年时达50只。看,两只猫大模大样地躺在海明威床上。 游客们对“海明威的猫”情有独钟。 海明威故居二楼俯瞰。 海明威故居后院的游泳池。 海明威最喜欢的这个家,座落于美国最南端。 佛罗里达州Key West的海边。这样的礁石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倒是直观地诠释了中国大陆“文革”前很出名的散文作家杨朔的说法,“是被浪花咬的”。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