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6,805,25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美国的名校为什么左翼思潮占绝对
· 特朗普看到了美国真的病状,但他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梦,独
· 同窗说:民主党输了,我赢了一百
· 为什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交媒体
· 俄乌那片地方确实麻烦,川普是不
· 多数美国人愿意再给川普一次机会
友好链接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姜克实:姜克实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分类目录
【诗】
· 她的文字,是可以交到婴儿面前的
· “虽九死其犹未悔”?十死呢,该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识】
· 美国的名校为什么左翼思潮占绝对
· 为什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交媒体
· 多数美国人愿意再给川普一次机会
· 大选倒计时第三天:美国近一半选
· 美国大选是个机会,让我们提高识
· 中美能避免爆发战争吗?——美国
· 北师大女附中卞仲耘惨死一案,在
· 《巨变第二天》剖析世界最大难题
· 没有故事的苦难,要比有故事的苦
· 一位美国学者兼智者的40句名言
【史】
· 关于对宋彬彬如何盖棺论定的大争
· 专访高伐林(下):他是好人,但
· 专访高伐林(上):胡锦涛二十大
· 阮铭详细披露中共“洗脑工程”指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悼念中共
· 人类的宪政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
· 当革命从非常态变成常态,人类文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事】
· 同窗说:民主党输了,我赢了一百
· 大选倒计时最后一天:假信息意在
· 大选倒计时第五天:一位华人计票
· 这垃圾剧本,怎么被拍成了电影史
· 一位中国医生娓娓讲述他职业生涯
· 阎淮新回忆录交待中国和新加坡两
· 要乐观,哪怕带点儿盲目:人类种
· 有中国特色的偶发事件,有中国特
· 美国红州与蓝州的谋杀率:一个颠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特朗普看到了美国真的病状,但他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梦,独
· 俄乌那片地方确实麻烦,川普是不
· 投票截止日:说一说与大选看似无
· 大选倒计时第二天:美国梦还是美
· 大选倒计时第四天:有点同情特朗
· 大选倒计时第六天:谁当选总统能
· 大选倒计时第七天:全球第三波威
· 大选倒计时第八天:川普现象背后
· 大选倒计时第九天:“零元购”事
存档目录
12/01/2024 - 12/31/2024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借电视剧《知青》清理知青情结
     我对同代人中某些朋友没完没了地怀念知青生涯不以为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达十年中迫使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事原始劳动,绝不是什么值得正面评价的举措。这也正是“文革”这个中华民族历史大倒退、大沉沦中的一部分。更不应该歌颂,让后代误以为知青一代中某些人的辉煌与其苦难有必然联系


  所谓大型“青春励志剧”《知青》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引起了种种议论。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看待那段岁月——是“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是否美化“文革”?
  我当年就是知青,1968年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令(所谓“12·21”指示)公布后,我们中学的工宣队员们立即受命,白天黑夜来我们家软硬兼施,终于逼迫我哥哥和我在元旦之前注销户口,双双下乡。我先到湖北黄梅县,后转到江汉平原。对于插队生涯本身,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感受到了农民的质朴和善良,也见识了农村的艰苦和落后,我从体力上、精神上,都不是没有收获,所领悟到的许多东西,让我受益至今。
  但是我对同代人中某些朋友没完没了地怀念知青生涯,总是不以为然。
  我在对一篇题为《路》的知青小说的评论《人生的起伏和作品的张弛》中说:“对于某些人,知青生涯就是一生中最辉煌的华彩乐段,后来几十年只能在穷困潦倒中一遍遍在心中反刍、咀嚼那段黄金岁月”;“对于另一些人,知青生涯只是他们人生的低潮期和积攒期,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们脱颖而出,拾级而上”。
  不管是哪一种,不管知青自身从那段岁月是否得到收获、教益,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在长达十年中迫使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事原始劳动,都不是什么值得正面评价的举措(或许从当权者的角度来看有不得已的因素)。而这也正是“文革”这个中华民族历史大倒退、大沉沦中的一部分。任何人写知青运动,将这个要害置而不论,都不可能抓住当年知青生活的本质,不可能不给我们的后代一个歪曲、片面甚至虚假的形象。
  腾讯网历史频道上有一篇综述《知青岁月: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总结了各方意见,說得还算全面,不妨在这里简要介绍,请各位当过知青的或者知青的后代,来衡量一下吧。(以下例证,基本上出自该文)

  这篇综述介绍,“无悔论”者说:“这部剧告诉人们,逆境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这种苦难酿就成功的心态,是“青春无悔”的哲学基础,也是该剧“青春励志”的立足点。但“有悔论”者们则说:“上山下乡”本就是一场苦难,部分人在逆境中的奋斗并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知青生活充满血、汗与泪

  目前已有不少资料披露了当年知青的生活情景。
  农村生活贫苦,这是人所公知的,城市青年下乡后一下子就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其不适也可想而知。除了克服农村的生活困难外,知青还要承受管制和欺凌,在《中国知青梦》一书中,邓贤引用了大量官方档案描述了这知青被管制和欺凌的残酷一面:
  “(第十八团)排以上干部亲自动手四十八人,被打知青一百一十人,遭受三十几种刑罚,有的被打致残,有的内伤严重,有的精神失常,有的自杀(未死)……”
  “辽宁省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共发生摧残知青和奸污女知青案件三千四百多起,四川省三千二百九十六起……河北省,仅一九七二年奸污案一百一十九起。”
  “云南省知青办揭露: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百零三名干部奸污女知青。”
  “第十团司令部参谋刀世美(正连级),有妇之夫,采用欺骗、引诱和胁迫等手段,鸡奸男知青二十余人”……
  诚然,确实有部分知青是怀着某种理想主义去上山下乡的,但决不应该因为这部分理想主义,就遮蔽掉它背后的迷茫、苦闷乃至血腥。

 

电视剧《知青》剧照

 

“青春无悔是因为无可奈何,要自我安慰”

  “这部剧告诉人们,逆境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知青这一代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可以让他们的后代、今天的人了解那一段历史,为人们注进精神营养,珍惜今天。这就是电视剧《知青》的价值。”某文艺评论家如是说。该看法十分有代表性。这种苦难成功学,在90年代相当流行。在90年代后期,当年的青葱少年变成大叔了,他们回望和纪念自己的青春,部分人喊起来了“青春无悔”——“我吃了苦,但是我不后悔。”
  “青春无悔”的提出,源于一场知青“青春无悔”的展览及其出版的图书。据其发起者之一的王晓梅说:“我觉得青春无悔的含义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是绝对不赞成上山下乡运动,像这样一场运动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毁灭。而对我们自己来说呢,因为我们在这种环境中间,没有办法的时候,被迫走的一条路中间,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任何生活情况下,在艰难困苦之中,都能得到一种生活的体验,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了。”…

  网络上流传着一首署名为张愚若、张谷若两位知青的诗歌,是作者参观崇明岛上东平森林公园里知青立下的“青春无悔”纪念碑后所作,其中有这样几句:我们说青春无悔/是因为无可奈何/要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不能接受自己的青春被操控,难以面对自己的青春无意义,这才是“青春无悔”的真相。

  在90年代,大量的知青“怀旧”作品对往事魂牵梦萦、无限怀念,“无悔青春”成为热潮,随之也招来非议。郜元宝说“老知青中一部分‘成功人士’的回忆录及杂感汇编,知青作家自选集等,范围有限,不容易体现知青文学的全景与实绩。”
  张严正也在《其知青图书开始走出误区》一文中批评知青中少数成功精英对知青岁月的眷恋,给下一代造成错觉和迷茫:“一时间,多少知青看罢后,‘热泪欲零还住’,从而掀起了回首‘无悔青春’的‘自恋情结’热潮。并引发了少数知青名人对黑土地和插队生活的眷恋、追忆和讴歌,从编写回忆录到筹办联谊会,从歌曲‘小芳’到‘老插酒家’,直到电视剧中出现的知青出身的厂长、经理。……正由于这种人为造成的历史失真,给下一代造成错觉和迷茫,误以为知青一代的成功与辉煌和苦难与汗水有着必然的相关关系,更误以为当年的知青今日大部份都是‘中流砥柱’。”

“扛着共和国的苦难”?!

  “逆境更容易成才”、“吃得苦中,方为人上人”,在我们的文化中“苦难”有着救赎的意义。知青称“苦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了”,喊“青春无悔”,多少源于这种对苦难的解读。
  然而,苦难对于知青来说,意义并不局限于此。一些知青认为“现在我们更能吃苦了,扛着共和国的苦难”,把个体的困难上升到“国家”层面。对此,刘亚秋在其《“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一文中分析:
  “无悔被归因为‘与共和国共苦难’,换言之,我们‘扛’起了共和国的苦,在这里,无悔是通过个体的“苦”的意义转置实现的,即个体的苦提升为国家的苦难。”
  “知青文学、公开聚会等运作将这种苦感提升为一种国家的苦难。于是,不管多么琐碎的‘苦’都变成了一种庄严的‘苦难’,为国家‘扛着苦难’。‘苦’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因此获得了一种国家历史的意义。”但这种意义是如此荒唐——他们浑然忘了,这种“苦难”是谁强加在知青们头上的?受害者与施害者居然唱起了同一首奇妙的赞歌。

  高喊“青春无悔”的几乎是知青中的精英,然而大部分没有话语权的知青成为“沉默的的大多数”。这些真实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又说“老三届”》作者张地说:“据我所知,知青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处于很一般的水平,相当一部分还在为住房、子女、甚至为户口和找工作而奔波。”宁红岗则更为直接:“在扬起‘青春无悔’的漂亮大旗时,还应想想那些仍留在社会底层,没有机遇,没有能力,没有毅力再回升的知青,少说些豪言壮语。”
  张地的描述较为笼统,在其背后,其实有很多鲜活的案例。譬如,知青回城后,为了生计奔波之余,他们成为城市边缘人,遭受歧视。某女知青说:
  “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我们到北京以后,人家不理解我们,人家排斥我们,其实我们原来是北京人,等我们下乡以后,他们就觉得把这些人赶走了,等这些人又回来了,然后就觉得这些人抢了他们什么,给他造成什么交通堵塞……”
  对于部分知青精英来说,高喊“青春无悔”,因为现在的成功了,可以从苦难中得到报偿,然而,对于为生活奔波劳碌、生活依然困苦的大部分知青来说,经历苦难后并没有迎来天堂,而是延续着另一种苦难,那段苦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简单的“受苦”,并没有过多的意义。

受苦的不仅是知青,而是全民族

  “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其实视线都局限在知青们自己身上。真正的悲剧是:迄今为止,极少有人、有作品关注到“上山下乡”的另一被波及到的群体——农民——他们当年遭受了怎样的冲击。他们同样也是这场运动的牺牲品,是苦难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知青文学”,他们也提炼不出“青春无悔”的口号,更不懂得将个体的苦难提升到“与国家共苦难”的高度以获取心灵安慰,他们才是真正的失语者,才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

  “上山下乡”,不仅牵扯着知青的命运,而且让整个家庭的陷入苦难的漩涡之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亿万家庭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知青回城,带着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再加上原本知青的婚姻有诸多问题,家庭生活多少有所缺陷,所以知青的子女的成长道路也不平坦。陈红在其《帮助知青子女排除心理障碍的尝试》一文中谈及:
  “他们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倍感孤独;有的即使受到祖辈的疼爱,但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思念之情苦苦地煎熬着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较为幸运,能随父母一起返城,但父母由于工作差、收入低,生活的压力造成烦躁,有时会转嫁到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由于自己的不如意,因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能出人头地,一旦孩子不争气,父母或怒骂或棒打,家庭气氛异常紧张,给孩子心灵造成很大压力;还有些知青子女初到城市,生活上尤其是学习上不太适应,与其他同学在成绩上有明显差距,使他们心理上无法接受。所有这些不如意不顺利都给这些孩子脆弱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逐渐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孤僻、自卑、偏激、消沉等,形成了消极的性格特征。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毛泽东当年号召知青下乡,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事实上,据很多知青反映,当年农村并不真正需要他们,反而有时候把他们当成负担——自49年以来,农村一直是以一种单向度的“城市输血管”的身份存在着,农民土地上微薄的收入,一直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最关键的“资本积累”;千万知青下乡,对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村而言,绝对是经济负担的又一次加剧。但知青们似乎并不能理解这一点,相反,他们在农村的某些行为,今日读来令人寒心——李复奎在其《难忘的知青岁月》一文记载了当年知青偷社员的鸡,不偷反而会被人嘲笑:
  ”那时在男知青当中,没有偷过社员家的鸡,是胆小鬼的象征,会被别人嘲笑,所以,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你无论如何都得去体验一回。……丢了鸡的社员,基本上没有‘吃了豹子胆’要找知青索要的,发觉鸡被偷了,都只有自认倒霉。当时在农村的知青,受到政策的保护,是农村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下中农’并不敢公然欺负。”

  除了给农村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外,下乡知青还给农村青年心理造成创伤,贾平凹在《我是农民》一文中谈及:
  “我那时是多么羡慕着从城里来的知青啊!他们敲锣打鼓地来,有人领着队来,他们从事着村里重要而往往是轻松的工作,比如赤脚医生、代理教师、拖拉机手、记工员、文艺宣传队员,他们有固定的中等偏上的口粮定额,可以定期回城,带来收音机、手电筒、万金油,还有饼干和水果糖。他们穿军裤,脖子上挂口罩,有尼龙袜子和帆布裤带……他们吸引了村里漂亮的姑娘,姑娘们在首先选择了他们之后才能轮到来选择我们。”

  “上山下乡”是一场悲剧;对“上山下乡”的解读在今天出现如此巨大的分歧,则是另一种更悲剧的悲剧。说一千,道一万,有一个事实无人能够否定:那是一场数千万人(知青)乃至数亿人(把农民包括进来)无法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运动;他们的命运掌握在他人之手,犹如草芥。歌颂这样的运动,实在过于荒唐。

  据说,梁晓声最终接下《知青》剧本,与一位官员的这句话有关:“作家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的确,作家需要承担责任。同样是面对“苦难”,彼岸的米兰·昆德拉说:“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电视剧《知青》剧照




电视剧《知青》剧照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