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无患 - 老子的荣辱观
老几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字面意思白话一点是说:“受宠和受辱使人受惊,(这样患得患失)是把宠辱高看成自身。为什么如此?因为宠是对身份低下之人而言的,下人得宠而惊喜,失宠而惊恐,所以称之为‘宠辱若惊’。我之所以会如此患得患失,是因为我(心里)有(追求)身(份)(的欲念),如果我(心中)没有身(份)(的欲念),那么我还怕什么呢?所以只有把自己的身(份)和天下别的人一样看重的人,才可能有资格管理天下;爱护自身像爱护天下一样的人,才可能有资格护卫天下。”
这一章反映的是老子的荣辱观,也可以看作既是老子的对君王的要求,也是对常人讲的道理。无身无患,无欲无知,一以贯之,都是无为思想的体现。
首先必须要说一下,有人用老子这章来号召学雷锋,那是在愚弄你。老子不是雷锋,也决不是让你学雷锋。人家让你学雷锋,是为了他的利益,牺牲你的利益。而老子的“无身”,是告诉你如何通过“无身”来“保身”,是为了你自己。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就得知道老子的玄理。现代语言说,就是老子的辩证法,相对论:“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同出而异名,谓之玄。” 这方面道理以前说过很多。比如一个容器,它之所以有用,必须是空的的,只有在“无”的状态,才能“有”装东西的功能,如果有了满了,它就再也不能装东西,没有了容器的功能。“无身”才能“无患”,“无患”才能“有身”。通过“无身”来实现“有身”。无为无不为等等,都是这个思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明白这个道理,这一章就没什么难的了。
像老子的很多说法一样,这段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很简单,就不过多发挥了。出世的说法,是将“身”做臭皮囊解释,修道就是要“放下臭皮囊,换得不朽身”。从世俗意义上,这里的“身”,既有“自身”,更有“身份”的意思,因为荣辱很大程度上是个身份和脸面的问题。这个身,更可以与前面我们说过的三个代表“一慈,二检,三不敢为天下先”互相印证。
不敢为天下先,是指“身份”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有些人以为的自身躲在后面。否则干吗要写《道德经》,使老子自己领先世界2600年?“身份”在后,思想才能在前。这是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老子的相对论。用王弼的比喻,道是根本,相当于树根,要让树枝茂盛,关键在于培育树根。树根的“后”解决了,树枝“前”的茂盛才能保证。“道法自然”,很简单的道理。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汉典里说: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张舜徽疏证:“古之陈君道者,谓人主宜卑弱自处,故恒以居下为言。既云爱居下矣,故得之若惊,谓惊喜也;失之若惊,谓惊恐。
这都是道学家一贯的单方面的解释,不能算错,只不过是不达老子真意。道学家批判的是世人名利心太重,老子说的是,你要想得到名利,就先得放下名利。失了才能得到。你真正保全自己的办法,是保全每个人;每一个人保全了,你自然就保全了。
就拿ABC童桌秀来说,你不要认为这仅仅是对华人的祸害,要认识到这实际上是对每个人的歧视;今天是华裔,明天就是别的什么民族。所以在美华人的抗议,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保全华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全每个美国人。你要以这种心态去抗议,就能够理性对待,就能够把这个机会变成与美国各民族共同联合反对歧视,促进民族理解融合的机会。这样你就做到了“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无身而无患”。
反过来,如果你以大汉族主义为先,“敢为天下先”,你就可能为政治势力所误导,制造民族对抗,破坏社会秩序,为人所忌,这样你就“有身”而“有患”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这既是老子教的君王之术,也是让你知道平等待人,爱人如己,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
老子的道德,都是对内的,是要求自己的,是“自胜者强”;道德家们的道德是对外的,是要求别人的,是高高在上,"胜人者有力"。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南辕与北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