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环境保护(二) 有关应对环境变化中碳排放的处理问题 老几 [我自己原本没有严格环保科学的背景,是在参与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实行中,通过接触各个国家环境研究专家,与他们正式非正式的交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一些看法是推测,不能保证都正确。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方家指正。] 本来不想多说宏观大气污染的问题,但前面说了其论证缺乏起码的数据支撑问题,结论有待考证。恐怕读者误会,就再加写一篇。我在这里不是要攻击环境科学工作者,恰恰相反,是说由于政治金钱的介入和干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学术交流与判断。这里面有很多疑惑和误解,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就随便说说我工作涉及的几个例子。读者可以从中自行判断。不要太受表面文字的影响。 与先前欧洲早已实行的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不同,澳洲从2012年7月1日才开始收“碳”税CARBON TAX。(这两种方式的优劣比较以后有机会再谈) 首先就是“碳”的概念,在英语世界里,公开场合到处听到的都是carbon emissions, carbon price, carbon certificates 等等,这里的所谓“carbon”实际不是指 “碳”是指“二氧化碳”是carbon dioxide。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混淆?我想主要说话的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家,他们没有功夫和兴趣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而除了个别“御用”科学家以外,很少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给大家看一下几个相关数字: 学过高中化学的朋友都知道,12吨碳完全燃烧要生产44吨二氧化碳,中间相差3.6倍;以澳洲的燃煤来说,一顿煤大概会产生2.5吨二氧化碳。一个现代化的规模电站,一年二氧化碳大概在5百万吨到9百万吨左右。以每吨21澳元(略高于美元)年排放量7百万吨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的“碳”税一年就接近1亿五千万澳元。什么概念?等于燃煤成本提高了近三倍!没有任何一家燃煤电站能承受。政府说电价不会上涨很多,谁来保证?不是忽悠是什么? 这还不算,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如何得来问题。精确的测量现场根本无法实现,通常估计直接测量误差在上下30%左右(是的,没有错,有标准可以参照)。所以得用间接办法,通过测量燃煤的用量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这里面误差多少?最低2%,折合为钱就是三百万澳元一年。就是说你最少可能稀里糊涂多得或少得三百万澳元一年。实际还不止这么多。我说这什么意思?技术投入没有跟上。没有人重视技术,大家一窝蜂眼睛都在钱上。 霍华德和陆克文时期,曾经试图推行与欧洲相似的ETS。领头的专家是什么人?经济学教授。这哥们儿后来被人告发,自己在海外开金矿,是个环境“专门污染家”。我参加过一次此人的讲座,他对人家提问的有关欧洲ETS基本术语都不知道,后来对他就再也没有兴趣了。 有人问电力公司难道不知道?说了你也不信,忽悠人太多,经理们不知该听谁的。涉及的钱太多,经济师,会计师,银行家,律师,投资人,都来了。唯独把最有发言权的工程师科学家排除在外。当然不是你不给你说话,是说了没有人听得懂。用澳洲人的话说,TALKING TO A WALL。 顺便提一句,原来出台的计算方法是从以前的效率计算标准efficiency standards直接拿来用。该方法除了本身不是一个很严格的方法以外,有些要求也不一样。由于反对声音很多,最后政府让工业界自己提改进方案,由我所在公司主持,由我以前做咨询时的公司技术总负责。其间请了不少“专家”,都是坐办公室出身,实际上的问题,抓不住重点。最后没有办法,公司只好让我参与。最后的定稿,有多一半是笔者所为。虽不完全满意,也只能“民主”一回,接受了。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具体实施过程,还是非常认真的。大家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尽办法尽可能准确,弥补了标准制定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草根”“干活的”很少不负责任。这可能就是公民社会的责任感,即便不合理,反感,也不成为摆脱自己责任的借口。正应了“卑贱者最高贵”这句话。所以西方如果没有“精英们”也只能更好些。“智慧”出大伪,老祖宗咋啥都知道呐? 有人会想,澳洲原来这方面如此落后。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说及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呀! 相关文章 以忽悠加霸道为主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