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面的哲學 老幾 關於“什麼是哲學”,“中國有沒有哲學”,最近有很多好的討論。但是不管感性交火,還是理性爭論,似乎難以有個結論。歸根結底,問題出在哲學的名詞上。這似乎說明了語言哲學為什麼一度那麼紅火。 “凡是無法說出的,就必須保持沉默”,有了語言哲學的基本概念,知道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經不住推敲的。這樣去除了“貢高我慢”,就可以打破一點“沉默”,聊聊《金剛經》裡面的哲學。 《金剛經》據說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相當於佛教思想的指導原則。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因為悟了《金剛經》裡面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道,得到五祖的衣缽。 《金剛經》強調的是“破相顯性”,也就是破除形相,顯出這個形相內的本性;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 。“白馬非馬”,語言哲學就是從“語言”“文字”上,破除語言文字表面的“形相”,企圖揭示其所要表達的“意義”的真實“意義”,希望藉此來認識世界的本來面目。 《金剛經》裡面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句話說,如果我、人、眾生、壽者這四個相沒有除去,那麼我們連菩薩的智慧都達不到,更別說達到“如來”,認識世界的本源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一切的“相”都是虛假的,哲學語言也是“相”,當然也是虛假的。只有剖開哲學語言的表面形式,發掘出其內在的實際意義,才能破妄歸真。說到這裡,想必關於“什麼是哲學”,“中國有沒有哲學”之類問題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順便說說佛教的認識論。一般我們會認為有形有相的具體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確定的存在,“定在”;那些無形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存在”。而《金剛經》的說法卻相反,認為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假的,沒有形相的才真實,所以一般人很難了解這種說法。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只要把原文做一點改動,“凡所有相,皆是牢籠”,就清楚了。凡是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思維的“牢籠”,會把我們的心關住、鎖住;也就是世間所有的相,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像監牢一樣,會把我們的心關起來,而不得自由。 舉個例子,比如上網,我的網名也是“相”,不注意也會把我的心關在裡面的。有人罵老幾,我聽了以後就會生氣,有人誇獎老幾,我會高興;因為我的心已經被老幾這個名字關在這個名字的“相”裡面了。 再比如“真理”“正義”“道德”“民主”“愛國”“科學”等等,有哪一樣不是如此,像牢籠一樣,把我們的心關在裡面,而不得自由?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變成了“真理”“正義”“道德”“民主”“愛國”“科學”的囚犯,內心就會痛苦,聽不得不同意見,因為這些名詞形成的“相”的牢籠把人的心關在裡面了,忘記了更大的真相,其實是在“牢籠”外邊。 佛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現如來”,所謂「現如來」,就是心是解脫自在的。而一旦認識到真正的自我,並不是“老幾”的“相”,我還有必要因為老幾被罵而那麼生氣或老幾被誇而那麼得意嗎?!我的心也就多少有些自由了。 我們或許永遠達不到佛陀的境界,但是領會一點,就有非常實際的好處,這是半點虛假都沒有的。 當然我也見到過真正的基督徒,包括萬維網上的,他(她)們給我的感覺也是很“自在”。誰又敢說基督教裡面沒有"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