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释孔子的中庸,并非是要说儒家的中庸。儒家的中庸很多时候是昏庸,与孔子的思想相去甚远。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特借用网友秋阁松韵 下面的细致的分析。这里声明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我是赞同的,当然有些说法可以探讨。
差不多大家的衰落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儒家也一样。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有能力的弟子们的真正继承发扬,倒是让子思的哗众取宠冲淡。以后孟子荀子也都是开孔家店,贩卖自己的私货。孟子荀子尚可借鉴,子思的《中庸》几无可取之处。所谓博大精深,一定是出自简单明了,而不是云山雾罩。孔子老子即是明证。
中华文化的假大空,腐儒朽道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儒家文化,必得以孔子为准。
糊涂的「中庸」
「中庸」大概是中国儒家哲学中最上乘的武功了,如果用少林的"硬功"和武当的"柔功"来比喻,那么现世流传的「中庸」应该是一种既可硬又可柔的级品功夫,比如金慵先生笔下的华山派掌门岳不群练的「葵花宝典」大概就属此类,没有相当心理功底的人,是练不了这门功夫的。
不过首先我们要明白,现世儒家的「中庸」和孔子的「中庸」差别可大了,千万别把儒家的「中庸」当成孔子的学问!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个"至"字深不可测,要把握好分寸,一般人玩中庸绝难有可以持久的。孔子评价这个"至"字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所以把孔夫子的「中庸」搞明白的人真不多,它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学问,贤人"中庸"的过分使人厌恶,而没名堂的俗人又拿它不当回事,因此他老人家认为他的「中庸」之道,实际已经从民间失传了,"道其不行矣夫"。
依我看,古往今来,真正修成「中庸」这门绝活的,大概就只有老子和庄子,孔子自己都没敢说练出来,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可见孔夫子自认为是君子,却也忍不住半途而废,只有圣人如老子庄子做到了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即隐入山林默默无闻而不后悔)。后来的君子修练的,都不是孔子的「中庸」,而是「君子剑」和「葵花宝典」。
这么论述孔子,估计不少人会很生气,可这不是我的论断,孔夫子自己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开创了思想而不能验证,这并不违背科学,近代的爱因斯坦就是个例子。
「中庸」这门功夫,孔子曾用来鉴别君子和小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如果按当今儒家"中庸"的标准来衡量,这大概是孔夫子说过的最不中庸的话了。 这句话让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有人打着孔夫子的牌子贩卖山寨版的「中庸」之道,其次如果谁敢不买帐,那他必定是个小人。 中国历史上因为怀疑山寨版「中庸」而被戴上"小人"帽子人的数不胜数,包括大学问家询子也难幸免。
孔子当然知道自己讲的过了,因此后面加了句解释"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其实都是讲究中庸的,只是度和量的不同而已:君子的中庸是"君子"而不过量,小人的中庸是"小人"而过量, 如此而已。换句易懂的说法,两个中庸的区别,就如"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动口还动手。 我为什么说后来的儒家卖的是山寨版的「中庸」呢,看看他们对孔夫子这段话的解释就明白: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这样解释孔子,几乎是胡说八道了。
那么到底孔子的「中庸」是怎样的呢? 孔子没有明确的定义过什么是「中庸」,他通过两个实例来阐述他的思想:第一例是舜帝,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这个讲的其实是两极的道学思想,第二例是颜回,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这个讲的则是笃厚的儒学思想。 举完这两个例子,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我不知道读者能否明白孔子的这些文言论述,明白也好,不明白更好,孔子所讲的「中庸」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的事,就读懂最后一句: 中庸不可能也!
为什么孔子说普通人不可能中庸呢? 因为普通人不是舜!舜好问,做为君王,好问本身就是大德,更何况舜很清楚为什么要问,为的是察迩言,也就是检察甜言蜜语的毒性,目的是惩治邪恶,褒扬善良。舜能够抓住治国的两极,一个是法治,一个是道德,并且将这两极中和起来用于民众,所以舜是伟人。 这样的中庸,渗透着老子的思想,中和了孔子的学说,明确的道出"善恶"之不可相容的两极,普通人"能"的了吗?当孔子找老子谈了他的这段「中庸」的大论后,老子毅然决然出关西去,顺便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圣人啊!老子一走,孔子的「中庸」也最终未成体系。
最早山寨孔子的中庸思想的人叫孔伋,也叫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据记载孔子68岁时得了这个孙子,72岁就去世,那时子思四岁。 所以子思对他爷爷孔子的了解,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子思的老师是曾子,跟随孔子十多年,真正大牌的儒学教授,因此子思可谓根正苗红,他发现孔子的「中庸」甚是糊涂,于是拿它做了毕业论文,取名就叫「中庸」。 经他山寨的孔子中庸,自然一举成名,尽管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但因为有了"小人反中庸"这句话,那么「中庸」就必行矣夫!想不红都不行。
凭什么说子思的「中庸」是个山寨版,没了孔子的神韵了呢?那就要看看子思的「中庸」到底是什么了。 「中庸」这篇文章并不长,共三十三章,实际不过千把字。 用今天科学界一般的原则来看,「中庸」是一典型的创意剽窃:论文开头,子思先提出了"性,道,教,中,和"的定义,接着第二章,就扯起孔子这面大旗,怕你认不清"孔"字旗号,更一反儒家"孝,敬"的基本家教,直呼"仲尼"!老实讲,孙子直呼爷爷的"字",除了子思,怕是再无二者吧?这子思打着"仲尼"的旗号,抡着大棒,对观众叫道: 买我的中庸就是君子,不买的就是小人!这可是仲尼说的!
读孔子和老子,总让我感受到清爽和自由,唯独读「中庸」,刚开头就出了一身面对无理学霸的冷汗!
随后子思用了十章的功夫,一遍又一遍的"子曰",想用孔子的中庸来证明他定的"性,道,教,中,和"。 可是读来读去,总觉得孔夫子的中庸和子思所诌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 孔子说"道其不行矣",子思非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孔子说国可分,官可辞,刀山可上,中庸不可能也,而子思非要说"中,和"是天地存在,万物生长的根本。 看的出来,子思完全没搞明白老子和孔子合作的精髓,完全不理解两位哲学家的博大精深,甚至于引用"子曰"都很牵强。
实在弄不下去了,到第十三章,子思突然找到了门道: 孔子说做君子要办好四大关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孔子谦虚的说,这"道四,丘未能一焉"。于是子思找到了山寨「中庸」的思路;这不就是"道"吗?孔夫子说过"和为贵",这不是"和"吗? 孔子讲过,"忠恕"是处理这四大关系的根本,那么把这几样加在一起不就是「中庸」是什么?不过这都是孔夫子早就发明的,他老人家没把它们定义为"中庸",子思如此简单的剽窃,怕过不了曾子的关。 于是子思的创意来了,何不在四大关系上再发展一下,加上"夫妻",成为"五行"?这正好和"金木水火土"相对,符合"易"学。
有了这"五行"做「中庸」的骨架,就好发展了。 可是子思偏要创意,要"发展"孔子的学说; 这五大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修身",把自己修成"君子"。 什么是君子?本来孔子在「论语」中已经把君子定义明白了,而子思却非要"修正"一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 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把这说简单点,就是"君子宿命,小人抗命"。
这样的思想,就是扼杀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的根源,是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最后贫穷落后的根源。
宿命也则罢了,子思还非要这些宿命的"君子"治国,怎么治呢?子思的办法:"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 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 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这简直就是中国当今的贪官污吏的画像,看看周永康,李鹏,温家宝等,哪个脱了这块儒家就"君子"的模子?
子思到此还不满足,又花了六章篇幅大讲"诚"和"信",最后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君子"想要达到"修,齐,治,平"的「中庸」之道的诀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如果国家昌盛,就多耍些嘴皮子 ,好像是你兴的国似的,假如国家处于危难,你就最好躲起来别出声,总之明哲保身。
子思说完这诀窍之后,又是天又是地的自吹了一通,最后搬出一堆「诗经」装雅,结束了他的论文。
这就是子思的山寨版「中庸」。 彻底的颠覆了孔子的思想, 是地道的虚伪哲学。 因为打着"中尼"的旗帜,加上一些练这门"葵花宝典"的"岳不群"们的恶毒,几乎无人敢于打假,最好的不过做个"难得糊涂"罢了。 可是这门邪功夫,却毒害了中国上千年,直到今天"明哲保身"还是人们的处事哲学,以至中国既失了法治也丢了道德,在迷惘中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