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漫谈之一:概论
老几
《周易》是卜筮之书,是易学体系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卜筮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周易》是卜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理解周易,需要懂得卜筮以及易学的演变过程。
卜筮源于万物有灵观。我们的先人认为竹、草乃至龟甲兽骨都有灵,可以向它们问疑难吉凶。
卜和筮是两种不一样的方法,卜重在象,筮重在数。据《左传》里讲“筮短龟长”,即龟卜的历史长,在先;蓍筮的历史短,在后。这有点像数学里的欧氏几何和解析几何。
卜是龟占法。据《周礼·大卜》的记载,大卜掌管三兆之法,有玉兆,瓦兆,原兆。卜辞是是根据三兆得来的。现在三兆之书没有了,卜辞是怎么得出的,已无从知道了。现在人们研究甲骨文,只能讲文字,没办法联系到卜本身去研究。期待有一天考古能发掘出三兆来。
筮是在卜以后产生的,是对卜的简化。《左传》里有:“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有数,后有筮。筮是弄数的。这一点与卜不同。
易经是筮的发展结果。根据《周礼·大卜》的记载,易有三种,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三易”有共同之点,“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按《仪礼·士冠礼》的说法,占卜中一人掌《连山》,一人掌《归藏》,一人掌《周易》,最后根据三易占卜结果共同定吉凶。《连山》和《归藏》大部已经失传,所幸近年来考古有新的发现,尚待研究整理。
易原本是卜筮之术,但是发展到《周易》,已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了。而孔子的易传,把《周易》的内在思想,阐发出来,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众经之首。易经发展到《周易》,已经成为完整的体系,成为华夏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
从表面看,周易里讲“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不一样,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两者是不同的。其实它们根子是一样的,都是道法自然,都符合太极图原理。老子偏于讲无,而《周易》专注于言有,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待续)
|